位于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的东罗村,地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兴化垛田范围内。这里,人、水、垛和谐共生,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旅游要素与当地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形成了主客共享、居游同乐的美好图景。

东罗村水上集市。(兴化市委组织部供图)
垛田之上,碧水之畔,东罗村至今保留着垛田传统耕作技艺,文化遗产在此活态传承。秋日里,东罗村“东罗秋实”展览馆内,研学讲解员邢晓霞正带着一群来自上海的学生参观传统农耕器具。“这些耧车、水车都是村民们捐出来的老物件,我们通过场景复原和互动体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垛田农耕文化的智慧。”邢晓霞介绍,村里开发的垛田研学课程涵盖垛田科普等多个项目,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超200个,接待学生2万余人次。
“这些高低错落的垛田是怎么形成的?”一名学生好奇地问。邢晓霞指着墙上的照片解释:“东罗村的垛田是先民们在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既防洪排涝,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这可是世界级的农业智慧!”
“乡村要发展,不能只守着老祖宗的智慧吃老本,必须在保护中创新。”东罗村党总支书记罗国康接受采访时表示,东罗村始终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乡村建设与管理。为丰富旅游业态,2018年村里探索“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合作开发,将民居改造成民宿,垛田成了村民致富“金饭碗”。
在生态保护方面,东罗村始终坚守底线,形成村“两委”、党员志愿者与村民共治的合力。村里设立的鸟类观测站已经记录到20多种珍稀鸟类。村里还定期开展河湖水环境监测,守护好这片水上净土。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村“两委”创新了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模式。“我们成立了旅游分组,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民宿经营、导游服务、农产品种植等不同环节。”罗国康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6元,大家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我们东罗村这次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我想在于它找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和谐共建的平衡点。”罗国康总结道,“依托‘花海森林’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我们证明了乡村旅游可以不依赖大规模商业开发,而是可以通过激活本土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周妍 周晶 周静文 尹丹丹 统稿 朱秀霞
通讯员 于利群 吴为成 陈彩蝶 唐慧 刘太海
策划 陈炳山 朱秀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