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我到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李坳村任村党支部委员,我想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和我的村,以及700多天的在村故事。
包饺子
刚来村里不久,就有村干部跟我介绍这里的风俗,“我们村有个特点,碰到节假日或者谁家里有点喜事,大家伙都会一起包饺子!”作为一个外地人,起初并不能理解,“饺子有这么重要吗?”直到参加了一场“饺子宴”,改变了我的想法。
妇女节那天上午十点多,包组干部跟我说:“第一锅饺子出炉了,大家都在抢着吃,快来快来!”抱着尝鲜的想法,我来到文化礼堂门口,一下子惊呆了,场面跟过年一样热闹。这边是三四圈人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包着饺子,那边是两个柴火灶正冒着腾腾热气,还有一桌人饺子就着花生米吃得不亦乐乎。凑近一看,这个饺子和我传统认知里的月牙饺不一样,一个个金元宝模样挺着“肚子”排排坐在簸箕上。我被这个场景感染了,洗了个手,也挤进人群里,粘了粘面粉,拿了张方形的饺子皮,像模像样地包了起来。
大家伙都知道我是外地人,十分热情地用“方言版普通话”教我这么摆、这么贴。初春时节寒意未消,但看着这欢快的场面,心里有些温暖的触动:一个人离开故乡来到他乡,方言不通,家人不在身边,也不会做饭,确实很久没有吃到饺子了。尤其是这个氛围,给饺子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味道,让我持续回味着。
守堤
进入夏天,雨水多了,工作群里发通知:长江水位出现上涨并逐渐逼近设防水位,汛期来了。
2024年6月29日下午,镇上召开紧急会议,所有村迅速补齐长江干堤昌大堤杨叶段值守人员的防汛物资并报送人员名单,第二天中午直上江堤。预报的名单中有个村民无法立即赶回,空缺了一人,找谁?所有村干部在名单里筛选,一个个打电话,没人了。村支书看了看我,“小周上,怎么样?”大家以为书记是开玩笑的,我说“好”。
6月30日上午,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和我们村的防汛队员带上物资出发了。一个班次10个人,24小时三班倒,待在铁皮搭成的哨所,每半个或一个小时,拿着木棍或者铁锹看有没有疑似渗水点。这一去,就是16天。很多人怕我不适应,尤其是家里人担心,但我都是笑着跟他们说,“挺好的,我不累,也不苦。”7月9日上午,鄂城区委组织部到村对我进行考察座谈,我火急火燎从江堤赶回来。看到我黝黑的皮肤,大家都笑了。
现在回想当时,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硬板加凉席,哨所里有蚊虫、蜈蚣,还进来过蛇,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我和大家一起作为江堤旁的守卫者坚持了下来,没有发现渗水点,没有产生管涌,一切安好。
采写
一个秋天的下午,我钻进了香菇大棚。一个个菌菇棒整齐码放,一个个鲜嫩蘑菇长在棒子上。通过和村民聊天了解到,原来这个叫 “栗木花菇”,9月就已经下种了,现在收了两三茬,我只比这蘑菇早来两个月。随后种植户林老板进来了,我像个记者一样对他进行采访。“您这个蘑菇有什么特点?”“一天大概能收多少斤?”“在哪里卖,价格多少?”各种能想到的问题抛了出来,很兴奋,也答应要给他宣传。怀着激动的心,在村里加班写了篇稿子,名叫《“菇”勇者》。
后来,我隔三岔五必去大棚打卡。第二年的秋天,大棚翻新重建,种植户林老板在新的棚子里搞立体种植,更新了花菇品种,扩大了种植规模,再一次让我兴奋,又写了《“精”菇棒》。在镇上的公众号我接连发布了《李坳大棚采摘季》的系列推文,《冬日里的甘甜菜薹》《“莓”好绽放》《开启甜蜜“红火”事业》等等,还有很多的农产品,生长的速度比我宣传的速度还快。
打火
一天中午,突然有村民跑到门口大喊“起火了!”村干部们立刻带着我找到小路进了山。火在眼前烧成了一片,噼里啪啦地往我这个方向过来,顾不了那么多,两三个人用拖把扑,这一块儿被扑灭后,抬头一看远方,火烧到那边的山头去了。村书记他们一直在另一边扑,风大,火势很凶。
我们几个人从这边下来,骑车往那边去。村干部在路上跟我说,“这边的几座山是连在一起的,有很多柴树,火会越烧越旺。”到了那儿,火烧到了山顶,天空烧红了。这个时候其他村赶来支援的村干部和消防干部都到了,但路窄也陡,消防车上不去,水喷不了这么远,只能爬上去人工扑灭。
荒山上没有路,我们只能看着火光的方向一步一步往前探。一路都是荆棘杂树,脸上手上都是被刮的感觉。爬着爬着,天也黑了,火就在眼前,风一吹,热浪扑在脸上,烧过的地方站久了更是烫脚。两三人组队,见火就扑。
汇聚了各方人员的力量,不知时间过了多久,山火彻底被扑灭了,大部队散去。我和村里的几个人来回走,精神紧绷,反复看还有没有火光。就这样静静地继续守了一个多小时,一轮明月升到了头顶。回到宿舍,发现裤子钩破了,汗水干了,鞋里塞满了黄土,覆了一层厚厚烟灰。
我能担起一点事了。
周森鑫
周森鑫(右二)在村清理杂草。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