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米鹏霏(左)走访村民。(继光村村委会供图)
2023年,我大学毕业,来到黑龙江省讷河市老莱镇继光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那时的我,还是个听到老乡说当地话都得反应半天的“门外汉”。怎么才能走进乡亲们心里?我的“导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国权给我指了路:“光在村部看材料不行,得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农户炕头!”于是,我揣着村里的户情简介,开始了我的“入学”第一课。
跟着张书记去调解邻里纠纷,我蹲在旁边,听他怎么用最朴实的话把疙瘩解开;钻进大棚里,看种植能手们怎么伺候那些娇贵的菌菇;坐在老乡的炕沿上,听他们唠家里的收成、孩子的学费、看病报销的烦心事。“书记,您这‘感情牌’打得真溜!”全程目睹书记成功帮两户村民解决了地界争议后,我由衷佩服。张书记拍拍我的肩:“小伙子,记住喽!在村里,政策是根,真情是桥。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才能有你。”这句话,我记在了心里,也努力践行在行动上。
去年秋天,我发现村道主路两旁的云杉有一些枯死了,一个念头冒出来:我得给村里添点绿!今年一开春,我就行动起来,多方打听联系上市里的一家苗圃,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反复比对挑选。
“老板,这苗根系咋样?能保证成活率不?咱可是给村里大道种的,得最抗造的!”那阵子,我几乎成了半个树苗专家。最终,410棵优质云杉苗送到了村里。那天清晨6点,我就带着苗圃的人一起挖苗、装车,生怕耽误了最佳栽种时间。当满载树苗的车开进村时,几位正在村头唠嗑的大娘围了过来。“哎呦,小米,整这么多树苗子,咱村要变成公园啦!”“大娘,等树长大了,咱这条道就更带劲了,夏天遮阳、冬天挡雪。”村里为此专门发了篇公众号文章《青春植绿,助乡村焕新》,文章下面,看到村民留言“小米这孩子是真心为咱村着想”,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了。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两年,我和村“两委”班子没少为这事奔波。我们一起去外地考察学习食用菌种植和鲜食玉米加工项目。“小米,你说这玩意,咱村真能搞成?”一开始,有村民心里犯嘀咕,专程到村委会来问我。“叔,咱们这土好、水好,政策更好。你看别的村,规模还没咱大呢,货都卖到南方去了!咱们先试点,技术我帮您联系,销路咱们一起跑。”我掰着手指头给他算效益账。如今,曾经荒废的老校舍,已经成了现代化的加工车间。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拿工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盼。
从大学校园到黑土地,从青涩忐忑到熟稔牵挂,继光村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的足迹。继光村的振兴路上,能有我的青春脚印,这是我最大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