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郑州讯 (通讯员 郑组轩)新密市“书记项目”聚焦农村党员违纪问题,“小班化”模式从严加强党员管理;登封市“书记项目”探索“街巷先锋+小区管家”模式,着力破解村改居后的生活秩序和社区治理难题……近年来,河南郑州市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以项目化方式将治理任务清单化、难点攻坚协同化,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点和痛点,点燃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强引擎”。
为确保项目选得准、立得住、推得开、见实效,每年初市委党建办结合中央和省委最新精神以及市委中心工作,制定年度“书记项目”立项方向。严把标准小切口,聚焦一个具体问题或关键环节。紧盯难题,将影响民生、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列入项目。在充分调研、汇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各级党委(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对初步筛选的选题进行深入论证,最终确定最具代表性、最有攻坚价值、最能带动全局的1个项目向市级申报。
“书记项目”直击企业发展堵点和城市治理痛点,以高效服务与智慧管理提升城市能级。郑东新区推进智慧岛专属网格建设,整合多部门力量,解决企业住房、用餐、停车等问题近400个,推动6项惠企政策落地及服务平台优化。在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上,“书记项目”为特色产业壮大和区域经济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中牟县委实施“支部领办合作社 草莓铺就致富路”项目,对接8大主题公园文旅资源拓展销路,辐射带动近10万人就业。在保障改善民生、延伸公共服务上,“书记项目”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办好暖心实事。荥阳市委实施“行走的医院”项目,推动网格化治理平台与县域医疗中心深度融合,节省患者检查费、外出就医成本270余万元,有效缓解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立“申报—立项—评估—总结”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强化对项目质量标准、项目进度、目标成效的跟踪把握,对进展缓慢、偏离目标的项目进行预警,对推进有力、成效初显的优秀项目及时补充入库,形成“能进能出、优中选优”的良性循环,保持项目活力和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