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游客对“情感体验”的需求远超传统观光,出现了各种情绪游、主题游等新兴旅游模式。“乡村”邂逅“情绪文旅”,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期板凳会,我们邀请来自河南洛阳的4位选调生,请他们结合自己村的实际情况,聊一聊乡村发展文旅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未来的发力方向。
主持人:刘凤双
嘉宾:
王林滔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锦屏镇杏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禹海洋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元婕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王雍康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马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本期板凳会,请介绍你们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
王林滔:我们杏花村的乡村文旅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整治全村的村容村貌;第二阶段和专业乡村运营公司合作,把全村划分成5个功能区,同时开始投资建设窑洞式民宿;第三阶段主要是对康养旅游功能的完善深化。目前,杏花村已初步形成了以时权式窑洞民宿(即分时度假,购买或租赁窑洞特定时段)为核心,以休闲康养为主题的文旅产业体系,春节会举办民俗庙会,节假日会举办节庆活动,还会不定期举办音乐节、啤酒节等。村里通过收益分红、产业用工和提供创业机会等方式,让村民共享村庄发展红利。
禹海洋:2020年,我所在的东保村成功举办首届稻田音乐节,踏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23年,我们村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合伙人”模式,动员多户村民入股共同开发稻田小火车、观光自行车等项目,初步建成农文旅综合体“稻田小镇”并开始对外营业。2024年,我们村立足农耕文化开发研学项目,弥补淡季收入。目前,东保村“稻田小镇”形成了“一元门票+多元业态”的创新模式,已累计吸引超过23万人次的游客,营收突破34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农产品销售等蓬勃发展。
张元婕:我所在的协心村乡村文旅发展始于2013年。这一年,栾川大峡谷漂流项目开始运营。得益于靠近漂流下码头的区位优势,我们村有了最开始的几家民宿。规模化发展是在2016年,村内逐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山地自行车骑游道、伏牛山登山健身步道等。目前,协心村有民宿宾馆60余家、床位1200余张,全村近400人参与旅游及延伸产业,年旅游总收入达2500万元,建成3A级无门票景区,形成了以健康养生、休闲运动为主题的康养度假区。
主持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比较大的困难?是如何破解的?
王雍康:马头村围绕千年樱桃沟,打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农旅融合发展区等。发展乡村旅游,我们面临消费场景单一和文创产品同质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建设了樱桃主题邮局,开发了20多种文创产品,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另一方面,我们与食品企业合作开发樱桃酒、果脯等深加工产品,推出“樱桃+”系列伴手礼。此外,我们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举办融入武皇巡游、汉服体验等沉浸式活动的樱桃文化节,我参与拍摄的宣传视频被多家大媒体多次转发。
张元婕:我们村也遇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栾川县“旅游强县”的战略下,各村普遍发展民宿与农家乐,市场竞争趋于同质。相较于老君山、鸡冠洞等著名景点周边的村镇,我们村“特色不特”,缺乏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淡旺季差异明显,游客集中在7月、8月。我们也针对性地尝试改变,比如围绕陶湾镇“康养小镇”的发展定位,继续强化协心村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再比如规划了桃花林,4月到5月可赏花,5月到7月可摘果,平衡了全年的游客量。
禹海洋:我们村现有两对矛盾问题较为突出:一是“稻田小镇”占地千亩和现有旅游设施、服务配套不足之间的矛盾,游玩项目较为分散,缺少标准停车场和休息区;二是乡村旅游急需专业运营管理和相关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运营主体多由村镇干部和村民兼任,他们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资源不足,还要兼顾其他工作。在村期间,我结合“稻田小镇”所需和自身爱好,联系在村画室进行涂鸦和墙绘创作,并参与小镇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引入。此外,还帮助策划和筹备“稻田小镇”的各类活动,并运营村里的公众号加大宣传。
王林滔:困难大致可归结于以下几点:一是主题IP不明确和缺乏中长期规划,导致场景存在“混搭”和不协调;二是创意不够,在场景设计中有同质化和跟风;三是对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入,导致只能以观景为主,游客的黏性不强。为破解这些问题,我们结合专业所长做了一些尝试:一是我们到村任职三人小组开设抖音账号,拍短视频来宣传我们村;二是联系外界设计公司、农业专家等来村指导;三是整合了全村相关资料,为我们村编制了“杏花村村情手册”作为招商书。
主持人:“情绪文旅”时代,“乡村游”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并实现从“一时红”到“长久红”的转变?
禹海洋:“情绪文旅”的兴起无疑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个乡村景点若要搭上“情绪文旅”的快车,势必要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和纽带。具体而言,可以紧扣乡村田园,让游客们体验到归园田居的治愈感、回归自然的宁静感、故土萦绕的乡愁感。同时,鼓励游客创作短视频、发帖讨论等,以情绪共鸣吸引更多潜在游客,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循环。
张元婕:乡村要利用好自己独特的自然禀赋,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比如我们协心村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我们村着力打造康养旅游这一场景,建设有全长20公里的登山步道、10公里的山地自行车骑游道,让游客能够在慢节奏中释放工作生活的压力。其次是依靠乡村本土文化,让游客沉浸式地“体验村落生活”,触发游客更多的情感共鸣。
王林滔:一是转变观念。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旅游,不能一味追求让游客有得看,而是要追求更多考虑情绪价值供给。二是重视互动。要设计能把本村自然条件、人文特色融合到一起的沉浸式场景,增加游客的参与。三是要强调真实。场景的设计和对外宣传必须根植于本村的真实情况,避免场景“不接地气”,避免让游客产生虚假受骗感。
王雍康:乡村文旅的转型升级,本质是从“卖资源”到“卖体验”再到“卖情感”的价值跃迁,要把握三个关键:文化是灵魂,体验是载体,情感是纽带。除了大家刚刚谈到的,我认为还要细分市场需求,比如针对年轻人设计森林疗愈项目,规划“绿色休闲骑行”道;针对中老年人,营造怀旧场景,配合食疗养生……当然,核心还是让游客有“参与感”,多设计让游客动手的项目,创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情感依赖。
本报记者刘凤双
通讯员王炳懿
王雍康在千年樱桃沟拍摄宣传材料。(马头村村委会供图)
禹海洋(右)了解群众需求。(东保村村委会供图)
张元婕(后排左)在乡镇小学开展实践活动。(协心村村委会供图)
王林滔(右二)向访客介绍村情。(杏花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