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东圣佛村连片的玉米地里,金黄的棒子坠弯秸秆,沉甸甸的果实透着丰收的喜悦;农家院落的小菜园里,翠绿枝叶间缀满新鲜果蔬,随手一摘便是满口清甜……这幅生机盎然的“丰收画卷”,是金秋的写照,更是东圣佛村蝶变的缩影。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村“两委”与全体村民的同心协力,更源于到村任职选调生胡桐搏一次赋能乡村振兴的“充电学习”。
2024年8月,东圣佛村原党支部书记助理胡桐搏参加了“中央组织部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班”,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等核心内容,填补了知识的空白,更打开了乡村工作的新思路。
“以前在村里推进工作,总盯着‘种什么、怎么种’,却忽略了丰收的核心前提,是把村民的凝聚力拧成一股绳。”谈及培训带来的思想转变,胡桐搏打开了话匣子,“课上,听到承德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范振喜书记说‘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就是乡村发展的主心骨’。听后,我总琢磨着怎么让这句话在咱东圣佛村落地发芽。”
培训结束回村,胡桐搏第一件事便是从挖掘身边榜样入手,唤醒村民的归属感与共建热情。他牵头整理了新中国成立前本村老党员崔守兰的事迹,并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党员“三会一课”等渠道广泛宣传:抗战时期,年轻的崔守兰是沂蒙山区的“支前”模范,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为前线传递物资、救助伤员;和平年代,她化身村里的“金牌调解员”,凭借耐心与热心,把家长里短的矛盾、邻里间的隔阂一一化解。崔守兰的故事如春风化雨,让村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身边的老党员,更点燃了乡亲们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在凝聚人心的同时,胡桐搏还尝试将培训所学的“枫桥经验”融入本村治理实践。他协助村“两委”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整合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资深村民调解员等10余人,组建起专职调解队伍;依托网格化管理,对村里的矛盾隐患、民生诉求进行常态化排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解”,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
不久前,村民卞家与王家因相邻院落归属问题闹了半年别扭,原本互帮互助的邻里,渐渐变得“见面不说话、遇事不搭茬”。调解队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走访:一边拿出《民法典》,耐心讲解宅基地相关规定,用法律划清边界、厘清权责;一边拉着两家人坐在院里唠家常,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聊到过往互相帮衬的温暖往事。三次上门、几番劝解,两家人终于解开了心结,不仅握手言和,还主动提出在院落中间修一条便民小路,方便彼此出行。曾经剑拔弩张的“矛盾点”,就这样变成了邻里和睦的“和谐点”。
党建夯实了根基,产业发展便有了“定盘星”。胡桐搏与村“两委”反复研讨,最终在村里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今年以来,全村新增流转土地140亩,累计流转面积达732亩,全部用于高粱规模化种植,让闲置的土地“活”了起来,连片的高粱地成了村里的“致富田”。
土地“活”了,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规模化种植不仅为村民直接增收20余万元,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6万元收益;另一边,农户自主经营的800亩土地同样喜获丰收,小麦、玉米亩产均超千斤。站在连片的高粱地里,村民们看着沉甸甸的穗子,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以前,一年到头累得够呛,收成还没个准头;现在有合作社,咱省了心,收入还比以前多了不少!”
从培训班的“充电赋能”,到基层一线的“实践耕耘”,胡桐搏与东圣佛村的乡亲们以汗水浇灌希望,用共治收获硕果,不仅迎来了粮食满仓、钱包变鼓的“物质丰收”,更收获了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的“精神硕果”。
本报记者 车婧
胡桐搏(左)检查玉米籽粒含水情况,为后续烘干和销售做准备。朱宇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