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学到了画画、跳舞、剪纸,今天还学了英语,还有很多志愿者姐姐陪我们玩,给我们上课,在这里玩得很开心。”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新民镇龙丰村参加暑期“乐假帮”志愿服务活动的小学生向诗锜说,“去年,我也参加了‘乐假帮’,我很喜欢给我们讲故事的大哥哥大姐姐。”
今年暑假,新民镇6个村社区30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了“乐假帮”活动。该活动由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和在职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共同参与,通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免费为乡村儿童开展作业辅导、趣味手工等活动,让孩子们的暑假更安全更快乐。
新民镇党委负责人表示,镇里整合志愿公益力量,创新打造“兴民有约·乐假帮”品牌项目,构建起党委主导、村级主责、多元协同、精准服务的关爱体系,服务留守儿童。
该镇强化党委统领,将“乐假帮”项目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项目清单,高位推动,筑牢“三位一体”保障根基。一是科学谋划定项目。针对部分孩子假期“无人管、无人教、无人陪”的现实困境,镇党委整合镇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工作力量,深入走访调研,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了13次“乐假帮”项目筹备和推进会,为项目推进提供保障。二是整合资源聚力量。提出相关村社区分别设立1个“乐假帮”服务点、招募1支志愿服务队、建立1本支出明细台账,并采取财政补贴一点、村集体支持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等方式,保障教材教具、活动耗材、志愿者基础补贴及意外保险等必要支出,确保“乐假帮”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兜底保障强支撑。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配齐教学与安全设施,打造标准化活动空间6个。严格执行志愿者背景审核与全覆盖岗前培训,累计招募志愿者队伍29支、吸纳志愿者300余人。建立“日反馈、周总结”动态优化机制,项目运行至今保持安全零事故。
同时,激活社会动能,通过搭建开放式平台构建“志愿+公益”生态闭环。一是全力组织发动。线上依托“在职教师”“在校大学生”、微信群等平台矩阵,推送项目意义与服务内容;积极对接主流媒体,切实扩大影响力。线下点对点入户宣讲政策、精准解读需求,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二是优化服务模式。创新建立“1+N”志愿服务体系,有效串联志愿力量与公益资源。“1”指以党员、村干部为核心构成的管理策划团队,确保项目方向不偏、运行有序。“N”则广泛吸纳在职大学生、在职教师等群体,提供多元服务。三是夯实服务保障。一方面,主动对接多个部门及企业,将争取到的各级资金和相关物资直接捐赠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引导村民主动提供自家民居作为“乐假帮”服务场地。
此外,聚焦成长需求,打造“学习+实践”赋能课堂。一是立足需求设课程。采取“作业辅导+兴趣拓展”,开设语数外等基础学科课程及绘画、手工剪纸、唱歌等特色课程,点燃孩子们的特长火花。课后组织开展“老鹰捉小鸡”“踩气球”“两人三足”等游戏,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二是多元教育激潜能。通过每期一次红色课堂、一场安全实训、一次心理团辅、一项兴趣拓展、一回成果展示,组织宣讲“红色故事会”、观看爱国影片等,提高儿童爱国意识。整合派出所、卫生院等,开展防溺水、防性侵等专题教育29场、模拟演练13次。三是注重服务强关爱。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常规心理教育课程、专业心理干预小游戏、志愿者上门家访等,引导孩子吐露心声,与监护人配合帮助孩子减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乐假帮”结业仪式。(播州区委组织部供图)
孩子们参加踩气球比赛。(播州区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