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接续乡村振兴“接力棒”
2025-07-15 16:4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李钊枚 何玉梅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就得跑好新一程。我将沉下心、俯下身,尽快摸透村情民意,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新老驻村工作队轮换座谈会上,新任大李村驻村第一书记宁柏的话语铿锵有力。

  近日,东津镇严格落实自治区关于乡村振兴驻村轮换工作要求,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新选派的24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到岗履职,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

  建好一份交接清单,工作衔接零断层

  “这份清单就像导航图,重点工作、注意事项一目了然,心里踏实多了。”刚接过石江村驻村担子的李苏余,指着手中详细的工作移交清单说。为确保工作不断档、帮扶不掉线,东津镇在建好“交接单”上下足功夫,将产业项目进度、脱贫户帮扶措施等8类42项内容逐项列明,同步附上进度表、问题台账和解决建议、政策依据,形成一本清晰的交接账本。

  “大约还有一个月,水稻就成熟了,我们可以积极联系协调收割机来帮助群众做好水稻的收割。”蹲在荷池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田埂上,原驻村第一书记覃权说。全镇已开展10场这样的“实战教学”,通过“清单明责+案例教学+制度导学”组合拳,老队员将产业招商谈判策略、矛盾纠纷调解技巧等宝贵经验倾囊相授,新队员迅速把握了工作脉络与关键节点,实现了责任传递零断层,工作推进不断链。

  开展一次全方位调研,村情民情“一口清”

  “入户调研不仅知道谁家在哪,更知谁家有何难、需何帮。”新任东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党伟程感触颇深。东津镇将交接期定为“民情熟悉黄金期”,推行“老带新”调研机制,老队员发挥“活地图”“政策通”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确保工作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为了让新队员直观掌握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布局,读懂乡村产业振兴密码,老队员带领新队员实地走访调研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在务凤村肉鸽养殖基地鸽舍间,老队员讲解疫病防控要点,在艾草加工生产线旁分析市场前景;在大李村蛋鸭养殖基地,老队员分享如何带动群众就业、实现增收。同时,在老队员的带领下,新队员走进脱贫户、监测户家中,一边帮农户做些家务农活,一边与农户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这种沉浸式走访调研,让新队员一户不落摸清家底,为后续针对性帮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谋划一批民生实事,幸福指数节节高

  “以前两车相遇要倒车百米,现在双车道宽敞又安全。”洋七桥村村民老杨站在新拓宽的村道上,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新任洋七桥村队员陈平把群众“行路难”诉求列为头号民生工程,积极向港南区乡村振兴局争取专项资金75万元,与村“两委”干部组建项目攻坚组,全力推动应春堂屯至云岭屯主干道拓宽改造,工程提前10天竣工,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交接工作以来,新工作队员协助300余名群众办理低保申请、就业帮扶、养老服务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协助村“两委”做好防汛抗旱、饮水安全等工作,用心用情答好民生答卷,真正做到干部多用心、群众更省心。‍

  新老队员无缝接力,新工作队员将交接清单上的民生事项转化为攻坚作战图,创新运用项目化运作模式,形成“调研走访—精准立项—合力攻坚—群众评议”的闭环工作机制,将村民集中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逐一梳理立项,明确责任人、时间表和路线图,接力推动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

  从精准交接的清单棒,到深入调研的民情棒,再到落地见效的实事棒,东津镇通过“三个一”工作法,稳稳接住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实现“平稳过渡—精准发力—提质增效”的良性循环。 “我们将持续完善‘老带新’成长机制,让新任干部在田间地头练出硬本领,确保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越传越稳、越跑越快。”东津镇党委副书记张利云表示。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