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从红色记忆馆走进群众“生活里”
2025-07-23 06:2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赵静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4年8月,我来到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梨园村因历史上广培果树,以梨质优而闻名,明代筑堡时以“梨园”命名,这里既浸润着西路军浴血奋战的红色基因,又依傍着梨园河滋养的生态资源。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它正从传统农业村蜕变为“红绿交融”的美丽乡村,而我也在此开启了以初心践行使命的基层“蹲”苗征程。

  当我踏上梨园村的这片沃土,那片依山而建的红色村落恰似一幅镌刻着历史年轮的画卷。八十余载光阴流转,梨园口战役的烽火硝烟虽已散去,但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丰碑依然矗立。站在村口,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在沟壑间激荡——那些嵌进山石的不屈呐喊,那些浸染热土的忠魂热血,早已将这片土地淬炼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主动请缨担任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后,我在梨园村红色记忆馆的展陈间与村社巷道间穿梭往返。当指尖抚过展柜里斑驳的军用水壶,当目光掠过墙上泛黄的战斗檄文,我愈发懂得:历史从不是封存在玻璃展柜里的过去时,而是由一代代人接续书写的进行时。那句镌刻在记忆馆展板上的“为人民服务”,正等待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基层实践中赋予其鲜活注脚。

  到村任职伊始的防返贫监测排查工作,为我打开了认知基层的第一扇窗口。当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启动,我在分散供养户彭爷爷家中读懂了“政策落地”的深刻内涵——老人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而颤抖的双手,在我引导完成认证后绽放的孩童般笑容,让“活命钱”三个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那一刻突然明白,民生保障网的每一根经纬,都应编织在群众最需要的节点上。

  走进腿脚不便的宁奶奶家时,窗外细雨敲打着屋檐,屋内炕头上的防火用电讲解正轻声进行。将常用感冒药放在她枕边的瞬间,老人攥住我手的力道让我想起自己的祖母。那些被雨丝打湿的门槛、被岁月压弯的脊背,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宏大的民生叙事,需俯身倾听个体的呼吸;再铿锵的政策承诺,都要落脚于柴米油盐的琐碎。当我回望雨中宁奶奶倚门送别的模糊身影,忽然懂得基层工作的本质——就是把群众心头的“小事”当作党员干部的“大事”,在一次次俯身服务中筑牢民生底线。

  从记忆馆的讲解词到村民家的账本,我心中关于“党建引领”的认知和理解日益鲜活。红西路军将士用生命诠释的“担当”,如今正转化为帮村民代办事务的奔走、化解邻里纠纷的耐心、解读政策时的细致。当我在田埂上给农户讲解防返贫政策,当为独居老人调试智能报警器,忽然意识到,每一次俯身解答,都是红色精神的当代赓续;每一次上门服务,都是初心使命的具象表达。

  梨园村的晨昏告诉我,乡村振兴不在标语口号里,而在彭爷爷认证成功后的泪光中,在宁奶奶攥紧的手心里,在村民看见驻村干部时远远扬起的笑脸里。就像当年红西路军将士们用热血浇灌这片土地,今日的我们正以帮办每一件小事的坚持,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当无数次俯身服务的星火汇聚,终将在陇原大地上燎原成照亮振兴之路的璀璨灯海,这便是对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最厚重的

  赵 静

  赵静与村民交流 作者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