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伏村破局,始于“党建体检”
2025-10-10 10:3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秋日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熹云湾,宋韵古街的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文化馆里的非遗展示引人驻足,豆坊的古法香气四处弥漫,“柿集”里的农副产品摆满摊位,城里来的市民忙着露营烧烤,远道的游客细细品味咖啡与乡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尚美望着这热闹景象,难掩笑意:“如今33种文旅业态聚人气,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这都是‘五合一’链条给村子带来的变化!”

  这片紧邻城区、身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的土地,曾长期陷在“捧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里。“明明有区位优势、有文旅底子,却因为没规划、缺整合,特色发挥不出来,闲置资产一堆,发展方向模糊。”周尚美坦言,过去村“两委”看着好资源“沉睡”,急在心里却无从下手。

  马伏村的破局,从一场实打实的“党建体检”开始。

  “村庄发展遇阻,得先找准‘病灶’。”莒口镇党委组织委员张朝相说。2023年起,镇村干部组建“体检小分队”,为马伏村开展全方位“体检”。

  小分队围绕“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环带建设”等重点方向,把特色农产品、闲置资产、文旅资源、在外人才等63项内容逐一梳理,最终形成了一份翔实的“体检报告”。“以前村里有啥宝贝自己都说不清,现在台账一翻,22种特色农产品、9个文旅点、52处闲置资产全写得明明白白。”周尚美拿着台账感慨。

  这份“体检报告”成了发展的“导航图”。借着南平市构建“1+3+3+N”文旅发展体系的机遇,区镇两级迅速敲定思路:以“乡村会客厅”建设为抓手,打破城乡界限,让城市资源“流”进乡村。

  方向定了,如何让“乡村会客厅”从蓝图变现实?

  马伏村的项目由建阳区乡村振兴集团和莒口镇乡村振兴公司共同操盘,从资源流转到运营管理实现区镇统筹。更关键的是,依托“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平台,城乡资源对接的桥梁被彻底架通。通过招商推介引进设计、施工、运营团队,项目从规划到落地仅用了不到一年。

  资源要素跟着平台聚过来:金融“活水”来了,“乡村资源流转贷”“整村振兴贷”持续注入;技术支撑来了,谢华安院士团队在“问稻馆”培育新稻种,让全镇水稻产量跃居全省前十;人才力量来了,同济大学团队为古街改造出谋划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本土工匠为村庄注入文化底蕴。“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往村里跑,村子一下就活了。”张朝相说。

  城乡要素的深度融合,最终催生出看得见的增收实效。马伏村筹备的“南平市农村文化艺术周”上,“柿集”成了最亮眼的“主角”——这个专为村民打造的农副产品集散地,12个档口随农时轮换,让村民的土特产有了稳定销路。

  “有了‘柿集’,我的葡萄销量翻番!”在村里经营葡萄采摘园多年的黄宝花笑得合不拢嘴。如今的马伏村,像“柿集”这样的特色业态已有33个:老屋修缮后兼具乡愁韵味与现代功能,既满足原住民生活,又适配游客需求;古街里的艺术馆、华服馆、云庄书院,让文化资源变成了消费热点。

  融合还在深化。马伏村联合周边5个“环带”沿线村成立文旅产业跨村联建党委,把寒泉精舍、圣迹寺等“打卡点”串成线,与研学、康养等业态形成合力。“要让‘乡村会客厅’不只是展示窗口,更成为村民共同富裕的平台。”莒口镇镇长范启昌说。

  从党建体检摸清“家底”,到资源整合激活要素,再到业态融合带动增收,“五合一”链条让马伏村的城乡边界渐渐模糊,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清晰。

  通讯员 石弘毅

  共富柿集游客熙熙攘攘。 林钦 摄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