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与村书记们丨山路十八“湾” 幸福九连环
2025-04-18 09:0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大湾村俯瞰。(金寨县委组织部供图)

  春雨渐歇,新翠欲滴。位于大山深处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氤氲的云雾层层散去,旖旎的风姿尽展眼前。

  “春天是大湾最美的季节,也是大湾人心情最激动的日子。2016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给我们带来了福运。”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道出了大湾人的心声。

  过去的大湾村,是金寨有名的“穷窝窝”,“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今天的大湾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村集体收入299.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8元。

  曾经因山道弯弯,大湾人走不出贫困;如今山路依然十八弯,幸福却是九连环。

  美好生活飞入老区人家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坐在这里,跟我们话家常、问冷暖、聊收入……”76岁的陈泽申对9年前的那个下午记忆犹新。

  老区人民生活怎么样,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后,在陈泽申家院子里跟干部群众座谈。

  金寨是典型的革命老区,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10多万英雄儿女为革命流血牺牲,10多万群众为修建水库搬离家园。2011年金寨县被列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大湾村是全县最贫困的山村之一,直到2014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仍有20.6%。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余静当场立下“军令状”——“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一方庭院,一张矮桌,十二把小椅,嘱托与誓言在此定格、回响。院外的奋斗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当时村里有人养羊,我就想,别人能干,我也能干。”与年幼孙子相依为命的陈泽申明白,茶靠人烧,水靠人挑,脱贫致富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陈泽申申请了免息贷款,开始养羊,当年就卖了1万多元。2017年,陈泽申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老区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大湾村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脱贫工作,村里的面貌一天一个样。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时常“罢工”的电路有了稳定输出,破旧的民居变成了连片楼房……2018年,大湾村实现贫困村出列,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大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家枝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奖牌,余静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美好生活如梦一般,飞入老区人家。

  陈泽申家的小院,如今来此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老屋保留了原貌,墙面灰黄斑驳,地面裸露着泥土。几百米远,是他在2017年搬入的新居,三层小楼整洁敞亮,楼前映山红开得正艳。“现在,我在老屋卖卖土特产,一年收入能有四五万元,孙子在合肥工作,日子过得可舒心咯。”陈泽申嚼着芝麻硬糖,一脸满足。

  畅销土特产鼓起村民腰包

  “昨夜一场雨,今天鲜叶收购价比昨天稍微低了点,但比起很多年前,高了很多倍喽……”

  大湾茶叶专卖合作社里人头攒动,买茶叶的、卖鲜叶的来来往往。正在摊晾鲜叶的合作社负责人汪达海,抚着叶片,爱不释手:“瞧,咱们的茶多嫩多香,我有信心把大湾茶做成品牌茶,让八方游客争着买。”

  山坳里碧青如洗,4000多亩茶园连绵起伏,是大湾村人人得利的“绿色银行”。余静回忆,“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2015年,余静刚驻村,一次入户走访,村民为余静泡了自家制的茶,余静连喝三杯,不禁感慨:“有这好茶,为啥卖不出好价?”

  大湾村家家种茶,但地处高寒山区,茶叶下得晚,抢不到“鲜”市。又因为交通闭塞,鲜有茶贩进村收购,收也只收十来天里最好的那一批叶子,价格还压得很低,只有几块钱一斤,故而村民不再上心管理,纯粹靠天收,茶多卖不出去的时候,只能白白糟蹋。

  酒香怕巷深,茶好畏路遥,畅通销路才能打通茶产业发展“梗阻”。于是,大湾村招商引资、新建茶厂、提升茶叶制作工艺,春、夏、秋茶全加工,茶农的鲜叶再也不愁卖了。除了大型茶厂,村民还自发抱团发展,成立了4家茶叶合作社,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这两天采的是黄芽,鲜叶收购价60元一斤,根据品质有些浮动,最高的时候能卖到100元一斤呢,靠茶叶一年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茶农王景枝一边称鲜叶,一边喜滋滋地算账。

  鼓起村民腰包的,不止茶叶。在大湾村玉木耳种植示范基地,60多个温室大棚里,15万个菌包“整装待发”。2023年4月,金寨大湾金龙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投资玉木耳基地,当年产出干货1.5万斤,产值近200万元。2024年,在各方支持下,20多位村民加入玉木耳产业链,基地负责提供菌包、吊袋及技术指导,并包销成品。“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玉木耳,种上一两千个菌包,一年可产一两百斤干货,就有上万元收入。”基地负责人袁自洲说。

  在大湾村农产品展销中心,来自金寨县的31种土特产汇聚一堂,其中小香薯、山核桃是游客争相购买的热门产品。富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先富看到大湾村的流量优势,于是探索“以销促产带基地”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他告诉记者,小香薯的热销推动了大湾村500亩红薯产业基地的发展,为村集体经济一年增收20万元,带动几十位村民就业。

  甜蜜“烦恼”提升旅游品质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大湾村……”00后朱丹妮正在热情地为游客讲解。停车场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巴。

  春有杜鹃,夏有漂流,秋赏红叶,冬观雪景,大湾四季皆有看头。近年来,大湾村依托境内马鬃岭自然保护区的丰富绿色资源和村内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走上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去年7月,大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运营,7名年轻人组成管理团队,朱丹妮正是其中之一。“我是山西临汾人,来到大湾村,这里的青山绿水、红色历史真的让我血脉觉醒,我一定会讲好大湾故事。”

  “团队成员其实是来自周边6个村的后备力量,他们综合素质高、有热情,能够提供专业讲解、周到服务,从而更好地展现大湾形象,提升旅游品质。”大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磊道出了“成团”初衷。

  何家枝向记者报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大湾村吸引游客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000万元。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有不少甜蜜的“烦恼”。

  “村里杜鹃花开了吗?再来还是住你家啊……”“新云农家乐”老板王新云近期收到多位老客的预约信息。2017年,王新云把自家土坯房翻建成三层小楼,成为当时贫困户中第一位农家乐老板。靠着原汁原味的农家土菜和超高性价比的住宿,她俘获了一大批“铁粉”。“以前只想吃饱饭,现在就想扩大规模,要不一个大巴来了都接待不了。”

  同样苦于体量小的还有“春山·湾留居”民宿。“为了不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民宿二期,新增13间套房共20个床位,预计7月1日迎客。”民宿负责人程本俊指着对面山坡说道。“春山·湾留居”民宿一期由闲置老宅改造而成,全屋智能的内在设施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住宿体验;二期则将集装箱式住房置于苍翠山林间,让游客全身心融入自然。

  不同类型的民宿,满足了游客个性化需求,但要将更多“流量”转换为“留量”,民宿产业急需提质升级。3月28日,大湾村发起成立自律性行业组织——“花石乡民宿联盟”,首批优选20家民宿入会,将在平台化引流运营、线下服务卫生标准、客户接待流程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花石乡副乡长宋淦说:“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民宿产业升级版,让大湾村的口碑更好更响、农文旅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午后的大湾村,游人如织。“大湾美不美?”“美!”驻足拍照的游客与闲庭信步的村民相视一笑,笑声在山谷中荡漾。

  本报记者 汪秋萍 刘琼 通讯员 张静 卜晗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