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色更足 北疆样板更靓——内蒙古产业振兴强村富民一线观察
2023-11-17 09: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妍 刘琼 通讯员 罗轩 张景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机械化收获场景。 任开 摄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近日,记者走进壮阔的内蒙古,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赤峰等地,深入采访了多个产业振兴一线样本。

  一路行来,乡村振兴北疆样板跃然眼前。各盟市结合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经营传统等实际,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在强村富民的征程中“闯新路、进中游”。据了解,目前内蒙古自治区98.52%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2022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1元。

  从“看天”到“看屏幕”

  5个人种3000亩田,过去的“天方夜谭”,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和科技赋能,早已成为田间现实。“人多了,人均耕地少了,收入反而翻倍了。”对此,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党总支副书记石根小颇有成就感。

  2019年,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成立合作社,小田变大田,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5位田间管理者就能种好3000亩田。农具“退休”,农民当起“甩手掌柜”,人均分红从2019年的1.3万元上涨到2022年的1.8万元,而以前承包给大户和公司,人均土地流转费只有四五千元。“2022年我家两口人,分得3.6万元。”村民刘二兵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锣鼓声中分现金的喜庆场景历历在目,分红加上打工、养殖的钱,家庭年收入已经突破12万元。

  统种共富的做法让官牛犋南社积累了120万元的发展资金。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边,石根小展望未来:“今年我们引入先进的耐特菲姆滴灌系统,进一步迈向节水高效。”

  达拉特旗聚焦土地合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活土地文章。记者发现,各盟市由分到统的改革,不仅盘活了土地、草场、房屋资源,提升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种养方式的改变。农牧民有了共识: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成色,三者同样重要。

  4年前,新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成立了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牧民们以草场和牲畜正价入股,采取集约化生产模式,一改“靠天养畜,逐草而牧”的古老游牧方式。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介绍,合作社拆除了社员网围栏96千米,整合出连片草场27.8万亩,并划分春、夏、秋、冬营地和打草场五大生产区块。“与未实行轮牧的毗邻嘎查相比,芒来草场的植被覆盖度、植被高度和产草量高了一大截。”

  一手恢复传统的四季轮牧,一手引进前沿的农牧技术。2020年合作社建起了服务中心、种羊场、牲畜棚舍等基础设施,推进远程放牧等信息手段的应用。从“看天”到“看屏幕”,关于生产方式的革新,牧民娜喜巴雅尔最有发言权:“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牧场影像,还能远程为牛羊水槽自动上水呢。”

  村里多了项目“管家”

  “今年是近年来镇村实施项目最多的一年。”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党委书记王国柱跟记者掰着指头细数道:建设5万亩制种基地,三十家子村筹建玉米穗烘干塔,五牌子村推进饲草料库项目……全镇26万亩土地,约一半实现了集中流转,上下游的产业项目都在布局当中。

  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后,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缺口。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项目管家”就在哪里。2023年初,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全镇17个村、4个合作社等主体共同组建了强村公司——赤峰市乌敦套海为农服务公司,解决销售难、融资难、作业成本高的问题。王国柱跟记者举了个例子:今年春耕时,马架子村村民刘素芹从公司采购农资,一袋化肥省9元、一捆地膜省5元,她家总共种了150亩地,合起来一算,春耕采购就比以往省了1万多元。“我们的农牧民非常满意!”

  同样,毛山东乡的村民也感念着乡党委政府的好。以前按经验买肥,凭手感施肥,产量不是很乐观。乡里成立为农服务公司后,启动了智能终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人师傅根据测土结果生产配方肥料,让农田吃上了专属定制的“营养餐”,价格还便宜。

  乡镇为农服务公司成立后,统购统销、节本增效的效果立竿见影。在生产资金的问题上,多地与金融机构合作,将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例如,阿荣旗委组织部与建行合作,从村干部、后备力量、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选聘了一批熟悉农村金融业务、学历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金融管家”,让他们成为了供需两端的有效纽带。巴林左旗依托“融惠农信”党建联合体,旗乡村三级党组织共同制定产业发展需求清单,根据产业发展周期和个性需求,围绕笤帚苗、肉牛、肉驴三大主导产业,量身定制信贷产品,财政贴息后,贷户实际利率仅为1.75%。

  “头雁”振翅“群雁”高飞

  产业项目背后的桩桩件件,都离不开带头人。

  针对区里研学市场的空白,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甲兰板村,利用旧学校的闲置房屋,打造了手工、国学、陶艺体验馆。最近村党总支书记韩文君接连跑项目,将农耕研学大棚和研学宿舍落了地。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台基营村3200亩苜蓿基地草木欣荣,村书记卢金柱记得,当初为了流转土地,一个月开了56次议事会,炕头、小卖部、田间,都是议事场。

  头雁振翅,群雁跟随。各盟市紧抓人才队伍建设,村干部、年轻党员在干中学、学中干,“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像种子一样破土而出。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的正北方云仓公司,记者看到,办公室里几位年轻人飞速敲击键盘忙着发货,草原红太阳、塞北粮仓、阴山优麦等自治区“名优特新”农副产品正从传送带“飞”往全国各地。

  2018年,创业青年高宇、张青和李智勇来到曙光村试水农村电商。村里将闲置奶站用地改造成仓库。高宇介绍,正北方云仓是一个为电商提供仓储和发货管理的平台,采用了先进的网上管理和智能分拣系统,目前15家知名食品企业和10家物流公司都是他的合作伙伴,订单总量超过200万单,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依靠正北方云仓,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和农产品收益50多万元,周边61位村民在此打工。村书记高二忠高兴地说:“村党支部在基础设施、人才培训、广泛动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下来,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在兴安盟,“晓景计划”是当地培养人才队伍的有效抓手。前几年,返乡能人齐晓景通过“借鸡还蛋”“借猪还肉”“借苗还果”等模式带农增收,她的作为进入了组织视野。2022年,兴安盟开始培育“晓景式”创业带富能人。突泉县宝石镇宝龙村种植中草药的高洪丰入选后,获得了重点培养和资金技术支持。如今,他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已辐射周边村民种植药材4000余亩,带动宝石镇600余户村民参与其中。树立一个典型,带起一支队伍。第一批“晓景计划”培养人选共1295人,年经营收入累计达8.64亿元,辐射带动农牧户5.17万户,户均增收6700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