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 | 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2022-09-09 16:1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郭建兵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土疙瘩”就是我们常吃的地梨。我所任职的内蒙古土右旗萨拉齐镇西老藏营村,就以种植地梨而闻名全旗,已有30多年的种植史。

郭建兵(左)与地梨种植户交谈。

  去年1月,我来到西老藏营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村书记刘文开拿出几颗村里的“看家宝贝”,热情地让我尝尝。口感爽脆,酸甜可口,味道很不错。刘书记告诉我,大部分地里产出来的地梨都被外地来的商贩收购,村民只能赚个辛苦钱,而通过加工包装后,地梨的市场价比收购价高了8倍多。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产自销呢?为此,我深入了解地梨种植技术,看了很多农业技术视频、书籍,还经常开车40多公里去找农业大学的专家讨教。最终,经过村“两委”商讨后,我们打算建一个酱菜厂。

  计划做好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钱从哪来?村干部对产业的发展忧心忡忡,村民也有顾虑。之前价格虽然低,但能卖给商贩,总是个稳定收入。卖给村里酱菜厂的话,收入能稳吗?

  “你就别瞎折腾了!”一盆盆凉水浇在我头上。但我没有气馁,邀请旗里的种植专家到村开讲座,从多方面分析规模化种植地梨的条件、优势、收入等。我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展示了加工厂的运营模式,还带领村里10余位地梨种植户到周边地梨加工厂,听经验、学做法。入户宣传调研更是家常便饭。

  “大家不敢干,那我就带头,我相信咱们村干部,我相信小郭!”60岁的地梨种植大户老袁在征求意见会上表态,第一个跟村里签定了地梨收购协议。在他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争取到中央、自治区扶持发展资金。项目很快落地,先后投入400余万元,于去年9月建成总占地9300平方米的酱菜厂,内设4个腌菜池。

  通过酱菜厂的带动,形成种植—粗加工—售卖“一条龙”。今年春节后,村集体经济分红了15万元,种植户增收35万元。刘书记说:“小郭,叔真要感谢你的‘折腾劲’,让我们的‘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接下来,我又思考如何能让更多人尝到我们的地梨。打开销路,塑造品牌是关键。今年,我认真准备资料,积极与旗农牧局对接,最终我们村的地梨成功被农业农村部认可,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收录。下一步,我还要通过短视频的方式,继续扩大我们村地梨的知名度。

  如今,再尝我们村的地梨,感觉比之前刚到村时更加美味。因为,如今的地梨里,加进了政策的阳光、村民们喜悦和我们奋斗的滋味。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