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为农村发展添活力
2022-07-20 11:28:00  来源:人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稿,与读者一同感受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澎湃活力。  ——编者

  搭上信息化快车

  江西萍乡市叶君

  住在“山窝窝”里的人,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陌生:雷电天气时,电视机里的人像时常被“拉长”或“压扁”,有时满屏的“雪花”不停晃动,甚至电视只能当收音机使用。10多年前,农村不少家庭都采用室外天线接收电视信号,极易受天气、设备老化等因素影响,收视效果可想而知。

  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不仅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针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从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到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再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山窝窝”早已改换新颜。基站、光纤连通山外的世界,电视、手机随时能用,再也不用担心信号不好。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人们渐渐发现,山里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

  致富路修到家门口

  贵州六盘水市刘佳跃

  回想10年前,从村里到镇里,七弯八拐的山间小道要走3个多小时。如今再回家乡,一条环山柏油路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提速增质。我国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了客车,“抬脚上客车”在许多地方变为现实。

  “道路通,百业兴”。过去路不通,乡亲们种养的农特产品想要出山,需要人背马驮才能运到镇上售卖。如今,路修通了,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特产走出了大山,撑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依靠便利的交通,很多家庭沿着公路开办起采摘体验园、农家乐,不少在外打拼的青年也纷纷回乡创业,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大家感慨,短短10年间,致富路铺到了家门口,日子越过越红火。

  智慧水利润农田

  宁夏银川市向阳

  眼下,宁夏引黄灌区灌溉正有序推进。在贺兰县的引黄灌区渠道,一个个测控一体化闸门成为“调遣”渠水的好助手。得益于此,人们在手机上就能远程监测和控制水流大小,每个支渠、斗渠的用水量一览无余。

  过去,老闸门要靠手动控制,一到灌水时节,不仅管水员要没日没夜地巡护渠道,农民自己也要到田里盯着,既怕灌不上水,又怕漫渠跑水。如今,在宁夏,越来越多的渠道安装上测控一体化闸门、田间自动化控制系统,按需提闸、精准放水,淌水心里有数、用水精打细算。得益于智慧水利的应用,灌溉周期平均缩短了3到5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更高,人力省了、进度快了、收益增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也随之上涨,获得感显著增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相继建成,农田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让每一滴水都能畅流田间、滋润作物,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必将更加坚实。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