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篇”,优等生这样写
2022-07-08 08:5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许露露 实习生 仲雯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其中表彰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的10个地级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忻州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怀化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陕西省安康市和甘肃省武威市。

  易地搬迁,住上新居只是开启新生活的第一步。新建村庄社区如何“激活”,如何“善治”?“后续扶持篇”仍有很多难题需破解。本报梳理部分受表彰地级市的“成绩单”,试图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

  要住得安心,还要生活舒心

  镜头: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承接安置的周边14村145户,是按照“一户一图”启动安置点建设的。村民沈姚付以前住在口子村破旧老宅,吃水难、看病难、出行难。次年5月,他们一家怀着忐忑的心情搬到宋家沟村,看到屋舍整齐、街道宽敞干净,一进门,屋内装修温馨雅致,家具、水电暖一应俱全,还特意保留了晋北人世代住的土炕,全家人的心一下安定了。

  “帮我脱贫可以,要我搬家,难。”“生活再苦我还能种地。搬到外面真没法适应。”5年前,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古嶂片区,当镇干部在村民大会上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大部分村民有抵触情绪。5年后的今天,大桥古嶂移民新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搬迁示范区,每一户都是二层半小洋房,村内配套了幼儿园、卫生所、图书馆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派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探索:忻州市,太行与吕梁两山夹峙,重重山峦造成集中连片贫困区。作为山西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该市易地搬迁规模是全省之最:共搬迁3.44万户8.45万人,其中整村搬迁810个村。“不搞一刀切”是该市特色做法。根据村民意愿,采取两种安置方式。全市68个集中安置点,44个在县城,24个在农村,所有安置点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了功夫。

  赣州市,岭重水复,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78万户7.39万人,占江西省55.2%。“共享稳定舒适生活”是该市给移民群众的承诺,政府不断完善安置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创造安全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让搬迁群众共享市民化公共服务。

  点评:易地搬迁不只是有房住,群众对新的居住环境满意,才能真正安顿下来,住得安心,生活舒心。个别地方易地搬迁满意度不高,原因很多,如房子质量有问题、配套设施不齐全,没考虑到农民种植养殖需求,导致群众觉得不方便、不满意。要让群众“稳得住”,应坚持因地制宜、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能一搬了之。

  实现“社会融入”,找到归属感

  镜头:“搬到社区不但生活方便,老家地里的农产品,社区帮代销,美得很!”2019年从深山搬到安康市紫阳县红椿镇七里社区的马德东笑着说。这是该社区735户搬迁群众生活的缩影。为促进群众融入新社区,紫阳县委组织部落实县镇村三级干部全员入户走访,帮助就业、化解纠纷等,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烦心事。“社区整体氛围好了,群众对干部满意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王家华深有感触。

  凉山州各安置点社区常态化利用农民夜校等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政策宣传,结合火把节、彝族年等组织文体活动,让居民相互熟悉、和谐相处。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安置了来自87个村的1414户,其中“悬崖村”28户村民也搬来这里。5月27日,社区干部群众身着民族盛装,来到党群服务中心,集中收看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居民吉克木果动情地说,“有党的好政策,我们才能从悬崖村搬到这里,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探索:安康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山大沟深,是一座“夹缝”中的城市。“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10.54万户33.52万人,占陕西省搬迁总人数的39.7%。该市从搬迁群众“最需”处入手、“最急”处发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办实事”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所需所盼,帮助群众尽快融入。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5年内易地扶贫搬迁7.44万户35.32万人,占全省搬迁人数26%。35万多人如何从“村民”到“居民”?凉山州探索以“一核多元”破题,在安置点通过党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不断巩固提升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

  点评:搬迁后,原有村庄的聚集形态发生改变,如何有效激活新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新居民快速融入,找到归属感?顺利实现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是一个关键课题。群众心理上产生离开故土和熟人社会的孤立感,需要重塑新的社会关系。让新社区迅速实现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转,需要党和政府推动,以及社会多元支持。

  日子有盼头,致富有奔头

  镜头:7月1日,怀化市沅陵县太安现代农业产业园,金黄的桃子挂满枝头,村民有的在采摘,有的在包装……“在家门口就能发展产业,我打心眼里高兴,日子有盼头!”搬迁户袁意先乐呵呵地说。太安社区共安置搬迁户1389户,“我们把产业园和安置区建在一起,就是为了抓住‘产业帮扶’这个‘牛鼻子’,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太安社区党总支书记郑涛说,搬迁户可以通过在产业园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受益。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是湖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4年前,从深山搬来的杨新芬,在家门口的纺织公司找到一份每个月收入5000多元的工作。在青龙泉社区像她这样的搬迁户有15000多人。为确保他们能致富,郧阳区选定袜业作为主要配套产业之一。迄今为止,该地引进十几家袜企,为3000多人提供就业,每年仅工资就要发出去3750万元。

  探索:怀化市共搬迁2.58万户10.4万人,建成集中安置区330个。2018年底,怀化市提前两年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设任务,随后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后续扶持。该市咬定“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不动摇,坚持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力度不减。

  十堰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十三五”期间,该市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35.5万人,占湖北省搬迁总任务的40.2%。该市广泛推行“扶贫车间+扶贫作坊+易迁户”模式,每个安置点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辐射带动,让易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点评: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标。如何从产业帮扶、就业保障等方面重点发力,确保搬迁群众收入稳定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成为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一道必答题和重中之重。从旧居到新居,从苦日子到甜日子,一场规模宏大、史无前例的大“迁徙”,让群众尝到了“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甜头。强基才能固本,行稳方能致远。只有坚持党建引领示范,持续优化配套政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让群众安心定居,逐步致富。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