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涛,男,2015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大学,同年12月通过考试成为辽宁省大学生村官,来到沈阳市法库县慈恩寺乡五家子村任书记助理。2017年考录选调生后,主动申请继续留在农村一线,任慈恩寺乡刘家村第一书记。
图为张涛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经历教会了我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在乡村振兴中,我觉得自己应当有所作为。因此,我申请继续留在农村。”张涛说,在农村工作,能真真切切地看到村民的喜悦,这让他非常有成就感。
今年1月,张涛来到刘家村履职。刘家村共有336户、1314人,基本农田7000亩,主要种植玉米。玉米不仅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玉米秸秆也是烧炕的主要燃料。一进村,张涛就看到,家家户户墙外都杂乱地堆着秸秆。张涛觉得,打开工作局面得从改变村容村貌做起。
在五家子村当大学生村官时,张涛曾成功申报了“常态化保洁村”。张涛和村书记商定:为了促进村里的环境整治,刘家村也可以“边干边申请”,申报“常态化保洁村”。
但要改变村民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谈何容易?张涛还是采用老办法:挨家挨户走访,面对面和村民沟通。
资料图:张涛走访村民
冬天的刘家村寒风瑟瑟,第一次走访的张涛除了动员村民清整杂物外,更多的是倾听他们的诉求。张涛在每家每户待的时间都将近1小时,耐心、细心、真心,让张涛赢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不过,也遇到了一些“意外”。40多岁的陈姨,丈夫在县城打工、儿子在省城读书,平时家里只有她一人,左右邻居都开始动手清理了,但她家墙外的秸秆堆足有6米长、3米宽,丝毫不见动静。为了说服陈姨,张涛多次上门。“陈姨,您看,大伙都着手清理秸秆堆,您也不能落后啊”“咱村环境变美,敞敞亮亮多好,您说孩子放寒假回来一看,多舒心啊”……陈姨终于被说动了,主动打电话叫回丈夫,一起把自家墙外的秸秆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往村道上的秸秆堆、垃圾堆、粪堆,被3000棵树苗、长长的花木带所取代。不到3个月,刘家村成功跻身“常态化保洁村”。
村容焕然一新,人的精神风貌也在悄悄改变。为了让农妇农闲时少打麻将,张涛打算为她们找点事做做。通过朋友介绍,张涛与一家出口布艺玩偶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提供原材料,农妇们在村制作玩偶,按件计酬。
前期走访中,张涛了解到,村里有位凤姐,精明能干,几年前为让孩子体面结婚,借了不少债,如今还有10多万元外债。于是,张涛将在村里创办手工作坊的计划说与凤姐听,并请她当负责人。凤姐表示愿意试试。
没过几天,张涛带着凤姐到布偶公司总部学习,并且拿回了制作布偶的材料。刚开始由于技术不熟练,凤姐一天只能挣10元,经过不断摸索,如今一天能挣到90元。此外,凤姐还培训出 20多位熟练工,平均每人每天约有60元收入。忙碌不停的凤姐感叹道:“多亏小张书记,家里的压力小了不少。”
图为10月21日,美之声国际童声合唱团金萌老师授课
留守儿童的成长同样是张涛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今年暑假前的一次走访中,张云凤的奶奶面带犹豫地问张涛:“小张书记啊,你学问好,暑假的时候,能给我孙女补补课吗?”上六年级的张云凤,因为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改嫁,一直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经历这番家庭变故,她变得很自闭,学习成绩也不理想。除张云凤外,张涛观察到村里还有40多个留守儿童,暑假基本处于“放养”状态。自觉力量薄弱的张涛,萌发了组织开展支教活动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孩子们聚在一起学习,相互间又有了玩伴。
张涛辗转联系到沈阳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向他介绍了村里情况,最终双方达成一个支教方案,由该校5位优秀学生到刘家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工作细致的张涛自费买了1000多元文具用品。孩子们通过十几天的学习和游戏,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家长们好评如潮。
张涛觉得,村里必须有一个专门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机构,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建“刘家村儿童服务站”。他多次找到团市委、沈阳志愿者服务协会,并力邀相关人员到村实地察看。
经过2个月的奔波,“刘家村儿童服务站”于8月25日成立了。作为沈阳市第二家乡村级儿童服务站,“刘家村儿童服务站”以农村低保、留守、单亲、残障、孤儿、流动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成立当天,沈阳志愿者服务协会出资购置的40套桌椅运到现场,引来孩子们阵阵欢呼。
看着孩子们的笑颜,张涛很满足。他骄傲地说:“儿童服务站除了开展暑期的支教活动,平时周六、周日也上课,主要课程为英语、舞蹈、美术、环保知识等。目前已经与多名雅思托福老师、沈阳音乐学院老师取得联系,他们定期来村教课。以后,我们村的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