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扶贫扶志 提神振气】鱼儿到底去哪了
2017-11-16 16:21:00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广大基层干部开展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越干越有劲头。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这就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本领,着力引导他们从思想上拔穷根,从而激发起强大的内生动力。

  即日起,本报开设“扶贫扶志 提神振气”专栏,旨在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讲述扶志故事,分享扶志感悟。投稿邮箱:dxscgb33@163。com,欢迎赐稿。

 

  去年2月,我走访了传统苗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村大红寨里的一位贫困户,他50多岁,个子矮小、背微驼、脸上满是沧桑且不善言谈(近于木讷)。他家客厅里除几张矮凳外,没有其他家具,更不要说家用电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家4口人,老俩口和两个儿子(均未婚,大儿子哑巴但懂木匠活,平时打点临工;小儿子原本在外打工,因文凭太低回家,现替寨子看扶贫牛),家中有3亩多水田,1亩多菜地,5亩多山林,还养了1头耕牛,3头黑毛猪(台江特色猪)。

  近些年,台江县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并免费为贫困户每亩发放40斤左右的鱼苗,2015年初他家分到了100多斤的鱼苗。据我们了解,即便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放养,亩产最低也可收获100斤鱼;倘若科学喂养,亩产最高可达400斤。然而,2015年底他家3亩多田却只收获了6斤鱼。

  那么,鱼儿到底去哪了?他的回答让人惊讶:“大多都吃掉了!”怎么吃掉的呢?原来,这些鱼除少量自家食用外,大部分用于招待客人。因为苗族节日多,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加之当地百姓特别好客,无论谁到家里来,都会拿出稻田鱼、黑毛猪、土鸡等最好的东西招待。因此,这些经济价值高的特产就这样被无价地“吃掉”了。

  这让我产生了困惑: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人”,即他们的经济行为都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据此理论,如果这位贫困户是经济“理性人”,那他家一年的收益有多少呢?3亩多水田收获的稻田鱼,最少300斤,最多1000斤,市场价格为每斤30元,最高每斤50元(春节期间),如全部售卖,则最少9000元,最多3万元。3亩多水田可收获4000斤稻谷,苗族群众一般会留出2500斤左右自家食用,拿出1500斤酿酒,能酿250斤米酒,市场价格为每斤10元,至少换来2500元现金。1亩多菜地可收获3000斤红薯,市场价格为每斤1元,可卖3000元。喂养的3头黑毛猪,如果自家食用1头,其余2头售卖,以每头100斤计(喂养一年的黑毛猪平均重量100-150斤),那么能卖3000元。算下来,他家一年总收入最少17500元,最多38500元。按4口人计算,人均年收入最少4000多元,最多9600多元。依据贵州省2015年人均年收入2968元的脱贫线,该贫困户已远超脱贫线。可事实却相反,他家现在依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是: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都被吃掉而没有变成钱!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经济“理性人”,所以无法以此来解释其行为。他们从未想到农产品还会有经济价值,也不愿意把它们变成现钱,生产消费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搞扶贫,再扶恐怕也难以扶起来。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现在自我感觉很满足、很幸福,天天吃有机食品,隔三差五还有人慰问,生活得真不错。

  为什么他们收入如此低,却觉得很幸福呢?这是因为他们既不了解外面世界发展的潮流,也不关心身边小康家庭的幸福生活与自家困窘生活的差距。他们视野狭隘,坐井观天,对幸福的理解只能是吃饱喝足这么简单。不去对比,没有体验,自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幸福生活。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及家人一旦生病遭灾,会因缺钱而听天由命,之前自我感觉良好的“幸福感”,瞬间化为泡影。

  那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不是把“鱼儿”都吃掉呢?我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农民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主要来源于自身生活轨迹,而不是发达地区或现代大都市的经验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的幸福感水平很高似乎并无不妥。但从另一层面看,他们却时常面对因病因灾致贫、贫困和文盲代际传递、外出打工受到盘剥等问题,这能说他们的幸福感很强吗?

  那么如何才能找回消失的鱼儿,让贫困户明白幸福的本质含义,最终享受小康生活的福利呢?

  我认为,必须在深刻理解幸福感的哲学蕴意基础上,把握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逐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首先,重塑他们的幸福观。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发达地区小康生活的实际情况,逐步激发贫困户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结对参与省、州、县小康家庭的日常生活,调动他们改善家居环境、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开展新生活运动,引导贫困户摒弃传统习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其次,改变他们的发展观。围绕全县农业产业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重点发展种植或养殖项目,让他们尽快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逐步改变他们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观;整合扶贫资金,吸引贫困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全过程,推动他们自觉朝着现代农业道路迈进。

  最后,激活他们的市场观。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都是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是能够变成真金白银的。县乡干部须注重培育贫困户的市场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销售农产品,指导贫困户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党建读物出版社干部,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挂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街道,任党工委副书记)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谢洪波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