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李积乾:地皮菜卖得比猪肉还贵
2017-09-15 09:51:00

李积乾(右)在农交会现场向区领导介绍马铃薯粉条。

 

  9月8日,青海高原第二届农产品展交会在海东市乐都区体育中心开幕。此次展交会以“高原农产品,绿色无公害”为主题,大学生村官李积乾站在城台乡展位前,热情地向驻足的客人推销着村里的马铃薯粉条、地皮菜、手工鞋垫等特色产品。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村的农产品产自海拔2700米的高原,绿色无污染,手工鞋垫等特色工艺品带有浓郁的民俗风情,不少来自北京、广东、上海的客商很感兴趣,价格也比较合理。没想到,短短半天就卖出了近千元。”

  27岁的李积乾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泉湾村党支部副书记。2013年,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了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回忆起刚入村时的情景,他坦言,自己当时被村里的贫困震惊了:“全村没有一条硬化路,69户共400多个村民的收入来源,除了种小麦和马铃薯外,就是靠外出务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7户,人均年收入仅1600余元。”从那时起,他就一直绞尽脑汁为村民寻找致富途径。

  2015年10月,李积乾在市里参加培训时,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村官,其中不少人有自己的创业项目,和他们交流之后,他也萌发了创业富民的念头。但村里没有任何产业基础,做什么才好呢?他想起了走家串户时,村民家晾晒的粉条和地皮菜包子,一下子找到了灵感。

  村里的沟沟坎坎上,漫山遍野都长着地皮菜,村里人自己挖来吃,尤其是用来做包子特别鲜美。李积乾上网一查,发现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蛋白质、总氨基酸含量非常高,在网上价格卖得也不低。青海是高海拔地区,地皮菜质量更佳,最重要的是村里人人都能捡。另外,村里因盛产马铃薯,一直都有做马铃薯粉条的技术基础,纯天然手工制作的粉条远近闻名。村民不但自己吃,还当走亲戚的礼品。李积乾琢磨着将这些农特产品上网,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说干就干。2016年7月,李积乾花光了全部8000元积蓄,注册了青海一品一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电商创业路。他从起初到村民家中收粉条、地皮菜、紫皮大蒜等农产品,发展到后来收购妇女在家做的鞋垫等特色手工艺品,全部通过网店销售。

  “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小孩,很多人连电脑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开始我去收货的时候,听说要上网卖,他们都一脸茫然。有些村民特别朴实,担心我卖不出去自己贴钱,说什么也不肯多卖给我。”李积乾回忆说。直到他把一叠叠钞票送到村民手中,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啥?地皮菜卖20块钱一斤?猪肉才14块钱一斤,这玩意儿比猪肉还贵啊!”山上的野菜成了宝贝,村民的积极性高涨,去年仅半年时间,从李积乾网店就卖出了足足一吨地皮菜。

  2016年,村里确定了产业脱贫计划,扶持村民加工粉条增加收入,有5户贫困户率先领到了5400元扶贫资金,购买了崭新的粉条加工设备。50多岁的祝存贤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老伴因关节炎常年卧病在床,儿媳妇也没有劳动能力,自己也患慢性病做不来地里的重活,全家只靠他儿子一个人在外打工,生活非常困难。祝老伯原本就会做粉条,有了新的粉条机,他去年通过李积乾的网店卖了1500斤粉条,纯收入1.6万多元。祝老伯现在逢人就夸小李村官能干。据统计,去年村里粉条产量有6000多斤,通过李积乾网店卖出了3000多斤,为村民创收近4万元。

  网店开张一年以来,李积乾的网店已有近16万元交易额,很多外村村民也慕名而来,向他学习如何开网店。这个地处高原深处的小山村,被电商“激活”了。2016年,李积乾荣获“海东市乡村好青年”称号。 本报记者 许露露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李积乾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