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听大学生村官讲述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故事
2017-08-25 09:40:00

  编者按 贫困户是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群体。很多村官说,不能把贫困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划等号,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生活是清贫的,但内心却是强大的。他们接收社会的关怀,也向外界辐射温暖;他们被生活压弯了背脊,也勇于迎接命运的挑战。他们身上闪烁的精神之光,感动着村官,激励着村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那些发生在贫困户身上的感人故事。

王蓓蓓(左)走访黄大娘家。

  黄大娘懂得了“脱贫靠自己”

  2016年11月,我到岗一个月后,根据组织的安排,成为了黄大娘家的帮扶干部。

  黄大娘,身高1.55米,右眼失明,骨瘦如柴。一眼望去,很容易被忽略也很容易被记住。

  一天吃完午饭到黄大娘家走访,我问她目前享受什么优惠政策,还有哪些困难。黄大娘说自己没文化,说不清楚,接着她拿出一个档案袋给我,说这些都是她家享受的政策。我一边看材料,黄大娘一边重复着:“好苦,缺钱花”。在档案袋里,我发现一本存折,存折里有六千多块钱,距离上一次取钱已有三个月的时间。存折上明明有钱,黄大娘怎么会缺钱花呢?黄大娘告诉我,存折消磁了,取不了钱,这是用她丈夫的身份证办理的,她丈夫是个残疾人,常年在外回不来,所以一直没有去办新存折。黄大娘说:“急死人,取不出钱。”

  我打电话咨询银行,银行建议我陪大娘一起去办理新的存折,并嘱咐带好相关证件。此前大娘自己上银行办理时由于沟通不畅,没有办好,这次我把情况说清楚了,证件也备齐了,事情办得很顺利。黄大娘开心地说:“幸好你来了,走,我请你吃饭。”我果断地回绝:“政府给你的补助要花在刀刃上。”接着我又说道,“你孙子上小学了,不需要你整天带,何不去找份工作?”“我能找什么工作,只能去捡捡废品。”“那就去捡啊,不要老在家闲着,不然,给你一座金山也会花掉的,等靠要不是办法。”我因势利导。“好好好,明天我就去捡废品,听你的。”当时我想,对贫困户要做到能帮不能惯。

  一个礼拜后,我去黄大娘家核实土地流转奖补,刚进门就看到厨房里有两大蛇皮袋矿泉水瓶。那一刻,我很高兴,没想到黄大娘真的把我的话听进去了,开始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了。黄大娘不好意思地说:“捡的不多。”我笑着说:“你还可以去打打零工,留意哪里需要保洁阿姨,那样收入会好点。”“嗯嗯,明天去捡废品的时候顺便去附近的厂里问问,你说得对,当贫困户又不光荣,补助总是有限的,靠自己才能生活得更好。明天我就去找工作,等我有钱了再请你吃饭啊。”虽然还是那句“请你吃饭”,但和上次比较,听起来感觉大不一样,我给大娘鼓劲:“好,加油!”

  后来黄大娘又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她在植草皮,90块钱一天,虽然累,但心里踏实了。算起来,我与黄大娘相识已有大半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我体会到了黄大娘生活的艰辛,黄大娘也更加理解支持我的工作。黄大娘身上的变化,让我收获喜悦与感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回镇龙东村书记助理 王蓓蓓)

胡杨迪(右)为吴奶奶打扫卫生。

  送给我的面疙瘩里加了肉骨头

  吴奶奶是孤寡老人,也是村里的低保户,以卖自留地上的蔬菜为生。她家离村委会不过几步路,我上班时经常跟她打照面,她没事的时候也喜欢来我办公室坐坐,跟我聊聊村里的八卦。她家里灯不亮了,我去给她换;身体不舒服了,我去帮她买药。有时,吴奶奶兜里也会揣着桂圆、糖果,到办公室塞给我。

  今年1月,正好碰上全国农业普查,我以“白加黑”模式在村部整理资料,常常忙得过了饭点。16日的中午,我录完相关信息,抬头一看时钟过了12点,肚子开始“咕咕”闹起来,就在这时,我透过窗户看到吴奶奶远远地走过来,手里端着大碗,冒着热气。

  “我看你今天早上一直在忙,这是我自己煮的面疙瘩,快吃吧。”吴奶奶一进门就一脸慈祥地把面疙瘩端到我面前,没想到我忙碌的状态被她老人家看在了眼里。我本想客气一下,可实在太饿了,就接过碗大口地吃了起来。“奶奶,这碗面疙瘩真好吃,里面还有‘宝贝’呢。”狼吞虎咽中,我惊喜地发现里面竟然还有肉骨头呢。“姑娘,你慢慢吃,你觉得好吃我就高兴了。”

  吃完午饭,我随吴奶奶到家里午休。吴奶奶家陈设简陋,光线昏暗,但是十分整洁。她先招呼我坐下,接着又从大灶锅里盛了一碗面疙瘩,自己吃了起来。“奶奶,你自己还没吃啊?”我诧异又惭愧。“看你这么忙,就先给你送过去了。”吴奶奶笑眯眯地说。我凑近她一看,咦,怎么是清清淡淡的一碗面疙瘩?肉骨头呢?“我年纪大了,一日三餐不饿就成,不用吃肉。”说着,继续津津有味地吃起那碗寡淡的面疙瘩。此时,我的心里仿佛受到重重一击,同时慢慢弥漫开一股暖流和感动……

  后来,我调动到了其他地方工作,也吃过不少好吃的食物,但没有一样食物的味道能够像吴奶奶的面疙瘩那样长久定格在脑海中,我知道,那并不只是一种味道,那还是淳朴的乡情、亲情。(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事务组组员 胡杨迪)

潘石仁(右)在托老院替盛维忠办理相关手续。

  特困户将看病的钱交给我保管

  盛维忠是我们村的特困户,今年60岁,患有脑梗多年,已经基本丧失行动能力,他的妻子是一位精神病患者。他们无子女,家中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老太太身体尚可,能自理,但已无力照顾儿子儿媳。

  前年春节之前,盛维忠的妻子得了肺炎,从精神卫生中心接回家护理,春节过后,盛维忠拜托我一起将她送回卫生中心。从那时起,盛维忠成了我的结对帮扶对象。

  按照卫生中心规定,没有自理能力的病人需要亲属24小时陪护,或者请护工。盛维忠妻子没有自理能力,按照他们家的情况,不可能有亲属陪护,护工一天300块工资更是出不起。后来,经过我们村妇女主任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一家民营托老院愿意接收她,价格虽然能承受,但托老院不负责为患者配药、看病、检查身体。

  出于同情,我接手了这些工作——每个月配一次药,每周带她去医院检查一次,每个月去盛维忠那里拿钱缴费。

  配药、看病的花费由我和村干部先垫付,然后凭发票找盛维忠“报销”。开始的几次,盛维忠都会认真地核算一下,然后给我钱。后来,我给他票据,他不过目,直接问我多少钱。再后来,他跟我说,反正票据留着也没用,不用每次都给他,告诉他多少钱就可以了。今年年初,他直接给了我一笔钱,跟我说:“小潘,这些钱先放你那里,我老婆看病配药缴费要用的,你就花,花完了告诉我,我再给你!”

  当盛维忠把一沓钱存放在我这里的时候,我有说不出的感动,这是对我莫大的信任。盛维忠年富力强时攒下来的一点钱,对整个家庭来说,可以说是“救命稻草”,而现在,他却交给我来保管。对于这样的家庭,我的付出是长期的、持续性的,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也曾被质疑过,被挤兑过,但握着一沓现钞,我相信我的真心换来了真情,这种经历过时间考验的信任,让我相信我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大学生村官 潘石仁)

白梅(右)为患癌症的公公擦洗手臂。

  三个癌症患者家庭的“顶梁柱”

  我帮扶的贫困户叫白梅,35岁,家住经楼镇后窑村。听村干部介绍,她丈夫、公婆都患了癌症,还有两个小孩在上学。我心想:这样的贫困户怎么脱贫?

  带着这些疑问,我去白梅家走访。那天白梅不在家,她的丈夫白艳林眼含泪花告诉我,自从他2013年患上鼻咽癌后,“癌症”这个可怕的字眼,就接连光顾这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前后不到4年的时间,父亲白海生被确诊为食管癌,母亲陈香娥患上乳腺癌,三个人目前共花医疗费近60万元,妻子白梅在十里开外的陶瓷厂做搬运工,家庭重担全部压在这个弱女子身上。

  快到中午时分,一个身材瘦小,衣着朴素整洁,面色显得憔悴的女人走进了家门,她就是白梅。知道我的来意之后,她热情地给我端水,留我吃中饭。为了不给他们家添麻烦,我回镇上吃饭,并约定下午3点再来她家。

  下午3点,我准时来到白梅家。我问她:“大姐,你在陶瓷厂务工,够日常开支吗?”“唉,别提了,这种活能挣几个钱,家里好几个病人,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债,生活太难了。”看得出来白梅的生活有多么辛酸。

  后来一次,我来到白梅家,无意中看到白梅端着一碗稀饭,小心翼翼放在床头,然后慢慢地把躺在床上的婆婆扶起来,再用勺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半个小时后,白梅又端来温水,给公公洗手、擦脸。照顾好二老后,她又要服侍丈夫白艳林,最后才能端起自己的饭碗。在外累死累活的,在家忙得像个陀螺,这就是白梅生活的常态。

  面对家庭的变故,生活的重负,白梅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守和担当,用行动担起家的责任,重燃一个家的希望。我脑海中经常回放她照顾一家人的场景,为之感动,更激发了我工作的动力。

  为了帮助白梅家脱贫,我耐心地给她讲解扶贫政策,坚定她脱贫的信心。我和村干部一起为她申请了低保,办理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向社会筹集善款10余万……

  “白梅就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我们,衣服穿得干净,饭也做得香,摊上这么好的媳妇,是我们的福气。”谈起儿媳的好,白梅公婆两人充满了感激。今年15岁的女儿白佳慧对白梅说:“妈,我会努力读书的,以后我们家会越来越好的。”白梅也乐观地跟我说:“有政府的帮助,有你的帮助,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我相信我们家一定可以脱贫的!”(江西省樟树市经楼镇两江村党支部书记 聂珊珊) 

来源:dxscg.com.cn   作者: 策划:周 妍 供稿:胡彩云 姚 鼎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