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对于北京市平谷区小东沟村大学生村官李柱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由他发起成立的“茅山后佛见喜梨”作为第六批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的评审。“几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李柱说。
李柱所在的村子,出产100多年前慈禧钦点的一种名叫“佛见喜梨”的水果。这种梨成熟后果实饱满,像是弥勒佛,大肚翩翩极有福相,且香甜多汁,是当时皇家必备的水果。由于2008年在茅山后村一户农家院子里意外地发现了一棵,村里便采用老树换头的方法嫁接近100亩果树,建设佛见喜梨基地。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李柱,在学校时就关注着家乡佛见喜梨的命运。每到寒暑假,他都要到梨园里转一转,看看基地建设。但由于老百姓分散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李柱品尝后,感到没有想象中的味道好。于是,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产生,要想让佛见喜梨形成品牌,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行统一管理和营销。在他的建议下,2012年,村里成立了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
2013年,正读大四的李柱早已想好了自己的去路:回家乡当一名大学生村官,帮助乡亲们发展梨产业。
2013年7月初,李柱正式走马上任,成为小东沟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到村,李柱便将佛见喜梨作为村里的核心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提出对村北11户原承包土地进行流转,将佛见喜梨的种植面积由近百亩发展到了300亩,其中200亩为高效密植产业园。同时,围绕提高佛见喜梨的质量,他帮助村里从生产管理到果品销售建立起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一改过去农户各自为战的生产销售模式,不仅维护了佛见喜梨的品牌信誉,而且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2014年秋天,农业部专家来村里考察。听着传说中的佛见喜梨的故事,品尝着又甜又脆的佛见喜梨,有专家问:“这么好的梨,你们咋没申请‘地标’啊?”李柱知道,专家说的“地标”,就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有了这个标志,梨不仅能受到法律保护,还能提高“身价”。专家走后,李柱立马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条文仔细研读,并开始着手申报。在申报“地标”期间,李柱丝毫没有放松对梨园的监控和管理,一如继往,每天对全村梨园巡视一遍,查看梨树的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