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我调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工作。由于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了解大学生村官选聘的相关话题,尽管我看了有关文件,也从网络上查找了部分资料,但总感不够具体、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然而,当我翻看2012年报刊杂志订阅目录时,却惊喜地发现了《大学生村官报》,于是自费订阅至今。
记得拿到第一份报纸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不仅内容上连国家方针政策、下接大学生村官“地气”,指导作用强,而且版面编排新颖,图文并茂,信息量大,是一份非常适合村官和从事村官工作的同志阅读的报纸。3年多来,不论工作多忙,我都要挤出时间读一读,这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享受。
因为长期阅读,我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有了更多了解,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定位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大学生村官的酸甜苦辣有了更多的体会,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因为长期阅读,我积累了有关大学生村官的第一手素材,在引导大学生确立基层就业导向时底气更足了,信心更强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许多大学生听了我的宣讲,毕业后选择了村官之路,并且做出了可喜成绩。
长期阅读还引发了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为了改变以往枯燥的说教,我时常在课堂上引用《大学生村官报》上的材料,向学生讲解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以往课堂上的“我说”变成了“报纸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闻接近性原则,我特别留心报纸上刊载的四川省优秀大学生村官的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为青年学子导航。2015年7月24日,《大学生村官报》一版以“他被山洪卷走了,留下一座‘精神富矿’”为题,较大篇幅报道了毕业于我校的大学生村官罗州仁青的感人事迹。我及时抓住这一鲜活素材,在2015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宣讲,许多学生留下了热泪。我又以“当代大学生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为题,要求大家结合罗州仁青的事迹,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学生们踊跃发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是《大学生村官报》促使我改变教学方式。这一改变,影响了一群人,充分彰显了这份年轻报纸承担的社会责任、产生的传播力和可靠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