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文冯儒平文/图
夏季,置身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山坡上,村民的房前屋后,全是郁郁葱葱的茶园,茶叶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如今的梅岭村,已经成为了纳溪区“早春二月茶”的最大种植基地。这与一个科班出身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阎伟的带动分不开。
村民走上抱团致富新路
近日,笔者来到梅岭村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山上,20多个村民们正两人一组用修刈机对茶树进行标准化修枝。“春茶采收后我们就及时对茶园进行修剪,便于夏秋茶叶采用机收。不然靠人工采摘,合作社还要倒贴工钱。”正在修剪作业的村民李仕华告诉笔者。
梅岭村是纳溪区最早的茶叶种植基地之一,然而,由于受技术制约,梅岭村的早春茶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面对梅岭村的优质茶叶不能卖出优价,2009年高中毕业时,阎伟毅然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专业。在历经四年专业学习于2013年毕业后,返乡带领村民走上了专业种茶之路。
阎伟牵头成立了“泸州纳溪区阎伟茶叶专合社”,让村里520多户村民1.2万亩茶园走上了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的“抱团”种茶新路。
同时,针对梅岭村茶农因人工成本投入大只采价高的春茶,而对于夏秋两季产量高卖不起价的大宗茶基本不采摘的情况,专合社购买了修刈机、采茶机。一台修刈机一天可以修剪20亩茶园,一台采茶机,一天可采500斤鲜叶,是人工的10多倍。由于有了先进机具作帮手,每年新增茶叶达30万斤,社员户均茶叶收入达2万元,是“抱团”前的5倍多。
精加工让茶叶变“黄金叶”
“阎理事长,这段时间不管天晴下雨茶叶采收不能停,前几天发过来的3吨多干茶叶,昨天就被3个客商全部买走了……”一大早,专合社在浙江省松阳县茶叶专销市场的负责人又给阎伟打来了催货电话。“现在我们专合社加工的茶叶供不应求,除了茶叶品质,与我们的生产技艺也有关系。”阎伟说。
2013年冬,为了提升茶叶附加值,阎伟投入500余万元建起了茶叶加工厂,自己亲自当技术人员。
针对价格昂贵的特早春茶,阎伟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现在时代不同了,喝好茶的人多了,对品质的要求也更高。”阎伟介绍,手工制茶要经过10多个环节,时间长达数小时。“最关键的是下锅杀青这一环”,他说,将采摘回来的新鲜茶叶首先要通过分筛,然后分装下锅进行杀青。杀青温度需在160~180度间,制茶师通过手指间的配合,采用抖、撒、抓等手势,让茶叶与锅接触,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抑制鲜叶中茶多酚等物质的氧化,蒸发鲜叶水分,“杀青过火了就有焦边糊叶;杀青不够,鲜叶就会逐渐变黄,也会失去应有的芳香。而杀青过后,茶叶必须经过摊晾、造形、辉锅等环节。”阎伟说。
由于工艺过硬,现在合作社手工制作的特早春茶不仅成功注册了“梅岭特早”和“岩缝雪芽”商标,而今年试制的20多斤高端“岩缝雪芽”,售价卖到了3000元/斤。而之前几乎无人问津的大宗茶,经制作后也由2元/斤卖到10元/斤。今年初步估算,合作社茶叶收入至少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