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我与村官报】同行一篇文章改变了我
2016-04-27 15:52:00

  4月15日,《大学生村官报》迎来了五周岁!虽然在她诞生时,我还没有成为一名村官;但在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后,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回想之前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从来没有一种刊物如此贴近我。初次见到她时,也只是当作一张普通的报纸,但当我仔细阅读后,便瞬间被她吸引了。每一则新闻都与我们村官息息相关;每一个故事都是与我并肩奋斗的小伙伴们的真实写照,甚至同样的事情也曾在我身上发生过。

  还记得2015年初的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坐在宿舍的书桌前,在白纸上信手涂鸦着,脑中不断闪现担任大学生村官后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虽说有付出,有收获,同样也有感动,但似乎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重复劳动。我开始思考存在的价值,是否还能为村民们再多做些什么?亦或是我身上缺少了什么?慢慢的,这些疑问让我变得焦虑,不得不离开桌前,去屋外透透气。寒冷的夜空并不十分透彻,依稀可以看到朦朦胧胧的月亮。想到文人墨客在此情此景中定会咏诗思乡,我竟也有了丝丝愁绪。还是回屋再写点什么吧,也许心中的困惑会在某一天豁然开朗,哪怕只是在纸上单纯地抒发一下乡愁也好,让情感缓缓释然。

  当我再次坐到桌前,目光被大学生村官报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题目叫《一顿巴疙瘩,吃得格外香》。那是一个山西的大学生村官,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姑娘写的。前面的内容有些记不清楚了,大概是说她初到村里经历的波折。后面的故事却记得很清晰,讲述的是她在人口普查时走家入户填写资料,由于工作繁忙,已是下午两点多,还没顾上吃午饭,当时所在的又正是一家困难户,被问及是否吃饭时,她善意地欺骗了老人,说自己吃过了,但终究被老人发现了,老人不由分说为她做了一顿饭,所做的食物叫“巴疙瘩”。

  就是这个“巴疙瘩”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巴疙瘩”在文中的解释是一种用玉米面、白面和在一起,在铁锅里烤熟的锅贴儿。我记得小时候,奶奶也为我做过,焦黄微脆,甚是香甜,只是后来再也没有吃过了。但那味道却在脑海中无法抹去,因为那是亲人的味道,是家的味道。那位女村官的经历感染了我,也启发了我。从文中看,显然那位老人已经把她当成了一家人,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般呵护她。我忽然醒悟,原来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啊,我还没有完全融入到村民中,当然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情。

  自那天起,我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积极而热情,逐渐在村里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我所服务的村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乡亲们也变成了我的家人。我愿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里,用青春和热血播撒希望!

  感谢《大学生村官报》的一路陪伴,感谢《大学生村官报》带给我的每一次感悟。她像一座灯塔,像强劲的风,引领着我前进,带我驶向远方。祝《大学生村官报》生日快乐!越办越好!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河北省赵县小东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杨晓琳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