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我的家在城里,我的梦在乡下”
2016-03-25 09:01:00

德吉央宗与村民在田头吃饭。

  85后藏族姑娘、成长于城市、就读于名校……然而,她大学毕业时却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选择到拉萨市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而且一干就是5年多。她就是曲水县才纳乡白堆村党支部书记、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阿娇”(藏语,意为“最信任、最贴心的人”)的德吉央宗。

  融入农村,从改变生活习惯做起

  德吉央宗说:农村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走到群众心里。

  选择做大学生村官,对德吉央宗来说,并非冲动之举。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农村知之甚少,做村官,能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我想趁年轻,多吃苦,多历练。”德吉央宗是个有想法的姑娘。

  2010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德吉央宗报考了大学生村官。最初,她被分配到才纳乡协荣村,2011年10月,组织安排德吉央宗担任白堆村党支部副书记,2014年10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德吉央宗满票当选白堆村党支部书记。

  刚入村时,扎着马尾辫、一脸稚气的德吉央宗,遭到村民的质疑:“她是来镀金的吧?”“小女孩能吃得了这个苦?”“恐怕呆不了一个月吧?”

  面对质疑,德吉央宗没有辩解。她首先让自己的生活习惯变得跟村里人一样。去地里干活,德吉央宗带着村民做的糌粑当干粮,累了席地而坐,渴了就喝田间水池子里的水。开拖拉机、骑摩托车、喝酥油茶,遇上节日和村民喝上几碗青稞酒……德吉央宗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

  接下来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德吉央宗很快就把全村情况摸了个透。贫困户白玛阿姐家里电视坏了,她把自己的新电视送了过去;低保户、藏族老阿妈边巴腿脚不便,她主动到县农行帮助取钱……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让她与村民建立了信任。

  有一件事,村民至今难忘。那是在一次走访中,德吉央宗认识了聋哑女孩恭桑德吉。得知恭桑德吉在学校基本不和同学玩耍、也没法完成学习任务时,德吉央宗很着急,担心影响孩子的未来。正巧她在拉萨生活的表姐、表姐夫也是聋哑人,她立即通过表姐联系拉萨市聋哑协会,把恭桑德吉送到拉萨,并让表姐和表姐夫教恭桑德吉学习手语。现在恭桑德吉变得开朗多了。

  德吉央宗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驻村工作队员旦增罗布说:“每天起床后一直到太阳落山,德吉央宗总是忙个不停,村民们大事小事都愿意找她。”

德吉央宗走在白堆村的土路上。

  服务村民,从大伙最“想”处出招

  德吉央宗说:千般难,万般难,心中有百姓就不难。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他们就会信任你、支持你。

  德吉央宗很珍惜村民对她的信任。她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三句话:在群众最“盼”处出实招;在群众最“想”处见行动;在群众最“急”处抓整改。

  到白堆村不久,德吉央宗正好赶上村里实施“安居工程提升改造及村容村貌整治工程”。3个多月时间,她每天十几个小时扎在村里,挨家挨户宣传政策,有时一天只能吃一两顿饭。回忆起那段时光,德吉央宗说:“到了晚上,两腿像铅一样沉,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

  “德央能吃苦、肯做事、会做事,这是村民最需要的。”白堆村主任普布扎西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试点阶段,很多村民不理解,参与积极性不高。德吉央宗就把缴费年限、金额及所得实惠等相关内容,用图表的形式做成展板,深入到全乡3个村22个村民小组和村民家中进行讲解,最终她所负责的村民小组悉数参保。

  2014年,白堆村村民参与拉日铁路沿线绿化工程,有20多万元工程款被拖欠。村民找到德吉央宗,她二话不说,多次跑部门协调、找包工头谈判,最终帮村民要回汗水钱。

  村民何崇海想贷款买拖拉机跑运输,但妻子边巴有顾虑,不同意,两人为此大吵一顿,还动了手。边巴跑到村委会让德吉央宗帮忙“讨公道”。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德吉央宗“有一套”:批男人、劝女人。很快,夫妻达成一致,和好如初。

  5年来,白堆村未发生一起刑事和治安事件,被评为“全县社会治安先进村”。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丁青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