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临近春节,大学生村官们还在村里忙碌哪些事
2016-02-05 12:59:00

  编者按  年味越来越浓了。当下,无论城乡、不论老少都在为过年忙碌着。尽管归家心切,许多大学生村官总不忘自己的责任,放心不下困难群众,依然穿梭于村庄,做好节前的“扫尾工作”。那么,他们都在忙些啥呢?让我们走近他们,记录他们的故事,定格他们的身影。

  

巴南村官情暖 “三留守”

  2月4日,重庆市巴南区双河口镇塘湾村寒意浓浓,但村便民服务中心院坝却人头攒动,该镇大学生村官针对“三留守”人员开展的“1带3”、“6个有”“和“7个1”关爱活动,汇成了一股暖流,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巴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永全说,在猴年春节到来之际,巴南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共同把关爱“三留守”人员工作做实,让他们都能高高兴兴过新年。

  据介绍,“1带3”指的是1名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1名留守儿童、1名留守妇女和1名留守老人;“6个有”是确保“三留守”人员有饭吃、有肉吃、有新衣穿、有暖棉被盖、有人帮、有人管。为此,要求大学生村官做到登一次家门、问一次需求、做一次家务、贴一幅春联、帮一次连线(与在外亲人亲情连线)、了一个心愿、陪一顿年饭。

  “上午到潘地会大姐家帮忙打扫卫生、张贴春联,下午到白合芳老人家帮忙做家务、洗衣服,晚上到徐嘉旋小朋友家辅导作业”,这是2月4日巴南区姜家镇蔡家寺村大学生村官肖雪莲关爱“三留守”人员的台账。据了解,该区254名大学生村官共联系困难“三留守”人员1000余人,每人都有这样的一本关爱台账,上面记录着所联系人员的亲属去向、健康状况、主要困难、需求希望等。

  “白露姐姐,今年爸爸妈妈没有回来过年,谢谢你今天陪我吃年饭。” 双河口镇塘湾村11岁的小朋友肖凤高兴地说道。据肖凤的爷爷说,肖凤的父亲肖开华和母亲常年在外务工,肖凤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现在有大学生村官姐姐陪她过年,孙女比以往任何时候过得都开心。东温泉镇黄金林村留守老人刘玉堂说:“今年春节家里多了一个大学生‘干女儿’,帮我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我煮年饭,比亲生女还要亲咧。”目前,全区大学生村官及志愿者共给“三留守”人员送去大米2.2万袋,猪肉、腊肉、香肠等5万余斤,新衣服、新鞋等2.3万余件,棉被2.2万余床。

  本报通讯员 周李超 本报记者 丁青

  

担任“村晚”总导演

  2月1日是中国传统“小年”,当晚,北京市顺义区张镇驻马庄村的村民们,观看了一场精彩的小年文艺演出。他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鼓掌喝彩。这不仅因为节目精彩,更因为演员们都是他们熟悉的街坊四邻。这场晚会的总导演,就是村里的大学生村官赵文秀。

  当导演,对赵文秀来说,已不是第一次了。这位来自河北唐山的姑娘到村后发现,村里爱好文艺的人还不少,但却缺少一个组织者。赵文秀便向村书记主动请缨,担任村文艺队的牵头人。

  为了给村民呈现一台与众不同的“春晚”,赵文秀早早就开始准备,利用工作间隙,与村民拉家常,对他们喜欢的节目进行摸底,并主动与有文艺特长的村民沟通商量。

  在选择节目题材时,她可谓绞尽脑汁。“既要形式新颖、有看点,又要找准村民的兴奋点,开始还真不知道从何入手。”赵文秀说,在对大部分村民进行走访后,本着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驻马庄村实情的原则,她最终敲定了“春晚”节目方案:采用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戏剧、快板、三句半等多种形式,表现农村过年的喜庆氛围。

  由于白天有许多本职工作要做,没有足够时间排练,赵文秀只好利用晚上时间,拉着“演员”们一起排练。赵文秀表示,为了追求节目排练质量,半个多月她带着被子搬进村里住,“这样能更好地把晚上的排练安排好!”

  付出没有白费。在2月1日演出当天,整场演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不光在家的村民都来了,就连周边村的一些村民也慕名赶来观看,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这两天村民们只要看到赵文秀,就会向她翘大拇指,赞上两句。她和村文艺队还接到了周边村镇发出的“演出邀请函”。                      

  徐盼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策划:聂伟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