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霸王级寒潮来袭,各地气温骤降,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冰冻模式。冰天雪地里,大学生村官们纷纷行动起来,抗寒斗雪。他们有的搜寻流浪者,将其带至避寒场所;有的主动请缨,参与村里扫雪除冰“大会战”;有的想方设法,帮村民运销农产品;有的日夜给大棚加温,守护村民致富的希望……他们的奋战汇聚成一股温暖乡村的力量。为此,我们刊登几位大学生村官在抗击世纪寒潮中的经历,并为他们的行动点赞!
图为浙江省磐安县高二乡栗树坑村书记助理陈杰为村民送慰问品。
夜守大棚,呵护村民致富希望
图为陈湧林在草莓大棚查看温度。
1月21日晚,2016年的第一场雪不期而至,伴随它的还有那股“霸王”级寒流。正当许多人欢呼可以赏雪景、打雪仗的时候,我却为村里芳果周末农场的草莓大棚担忧起来。
我任职的官塘河村是一个农业薄弱村。芳果周末农场是我领头发起、由村两委班子以及部分低收入农户共同筹资成立的,并列的10个大棚和一片实验田,承载着村民和集体共同致富的希望,绝对不能被严寒击倒。
其实,寒潮来临的前两天,我就和村两委干部、农场队长一起商讨,如何应付这场25年来最厉害的风雪严寒,我们呵护的重点是4个大棚里的草莓。草莓是一种娇贵的作物,生长温度以摄氏5-18度为宜。此次寒潮温度低至零下八九度,正是花果旺盛期的草莓如何受得了?起初,我们打算给草莓覆盖草帘,但害怕草帘压伤柔弱的草莓花。随后我们考虑在棚内用煤炉加温,但又担心温度上升太快,且烧煤产生的有害气体影响草莓生长,最终也放弃了。有没有一个安全的办法让草莓取暖?于是,我们有的看书,有的请教有经验的人,最后选择了电加热的办法。
抢在雪花飘落之前,我协调电力部门,为草莓大棚架设了粗粗的电线。然后,我们在每个棚里安装了4个1000瓦的灯管用来加热。灯光一亮,淡黄的光晕洒落在大棚里,草莓仿佛穿上了暖暖的“绒衣”。
准备充分,并不意谓着万事大吉。从21日起,我和其他村干部轮流值班,看守草莓大棚。雪越飘越大,风越刮越冷。21日夜里,我就住在草莓大棚旁边的简易房里。说是睡,实际上只能眯一会儿,因为每隔2-3小时,我就要裹上棉大衣出去巡查一次大棚。一是看大棚上积雪多不多,如果多,就马上清理,防止压垮棚架;二是看电加热是否奏效,同时防止灯管温度过高把顶棚薄膜烤坏着火。那天夜里,我起床查看了4次,所幸的是,雪没有预期的那么大,棚上积雪也不多。凌晨2点,是夜里最冷的时候,我一开门就冻得瑟瑟发抖。但当我进入草莓大棚,看到温度计上的读数是摄氏7度时,禁不住一阵兴奋。呵,我们的方法奏效了!
这一次世纪严寒的突袭,是对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决心的一次考验。应当说,我赢了。因为25日起,气温已回归正常,大棚草莓安然无恙。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官塘河村书记 陈湧林
运山货,两手冻得像馒头
图为项龙在农产品展销会上帮村民销售农产品。
持续几日的大雪和严寒给安徽省潜山县龙潭乡湖田村的村民们带来了麻烦。虽然大雪普降前,我们村干部已叮嘱所有村民注意出行安全、做好屯水储粮应急准备、加固棚架防灾减灾,但仍然放心不下。
我在走访村民时发现,第一年养羊的村民李志宏按捺不住心中的焦急:“离年关越来越紧,这鬼天气根本就摸不到销售路子。”原来,李志宏本想趁着年关,杀几头羊去县城卖赚点钱,但外面冰天雪地,室外温度已零下10多度,道路无法通行。我详细了解情况后,想到村里另外两户村民的瓜蒌子和木耳也因天气原因销售不出去,便思考能不能找到方法,帮助村民克服恶劣天气的影响,将农产品顺利卖出。我突然想到潜山县首届山货节正在举办,是否可以将农户散养的土羊肉、生产的瓜蒌子、木耳等送到那儿展销?
想法虽好,但展销地点在县城,来回交通本就不方便,再加上天寒地冻、雪大路滑,往返更加困难。怎么办?
我先把村民的羊肉、瓜蒌等用摩托车一点一点运到通往县城的马路上。当时外面大雪纷飞,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刮一样疼。我的视线都模糊了,每骑几分钟眼镜就被飘落的雪花蒙住,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擦拭。由于路面结冰,一到转弯处,摩托车就左右打滑,车上的货物也随着左右摇摆不定,有几次东西掉了散落一地,我只能一点一点将货物捡起来,继续前行。就这样,我一趟趟往返于村庄和通往县城的马路上,将所有货物运到车上。到了县城之后,我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卸货,手冻得没有了知觉,脱下手套发现肿得像馒头一样。
为了让村民的土货有看相,我又出钱购买了简易包装。一番吆喝之后,羊肉等被抢购一空,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安徽省潜山县龙潭乡湖田村第一书记 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