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大学生村官创业之——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2015-04-17 15:20:00

  编者按:创业者所具备的技术是创业的核心内容,如果技术不过关,创业成功的概率也会很低。缺乏技术是很多大学生村官创业者的“心头痛”,尤其是非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要从事种养殖方面的创业项目时,技术更是他们的拦路虎。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技术难题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技术合伙人让我有底气

  肖翔文

  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了江苏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街道西庄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怀揣着理想打算在农村的广阔舞台开辟一番事业。但走上村官的工作岗位后,一面是琐碎的村务缠身,一面是缺乏技术,苦苦找不到创业的突破口。直到遇到了西庄村的养鸡专业户张兆勤,终于让我的创业梦想揭开了新的序幕。

  年近不惑的张兆勤是西庄村土生土长的村民,10年前他东拼西凑了10万元,在山脚下建立了5座鸡舍,并购买了1万余只鸡苗,开始了创业之旅。由于他懂技术、勤照看,养鸡场搞得有声有色。但近几年由于养殖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销路的缩紧,导致养鸡场的效益不断下滑。这让热衷养鸡的老张一筹莫展。

  2013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老张。老张对养鸡的热情一下感染了我,也激发了我的灵感,何不一起合伙?下定决心后,我迅速对养鸡场的周围环境、基建设施和营运管理进行了详细察看了解,同时对草鸡蛋的市场销售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并且和老张一起到临沂、宿迁、淮安等地学习经验,2013年5月最终对养鸡场量身定制了一份新的创业计划书。

  我在计划书里提出发展高山林地养殖蛋鸡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食品方面,普遍追求绿色环保的食品。而在高山林地进行蛋鸡养殖,销售林地草鸡蛋,正好迎合人们对提高食品品质的要求。通过引进“淮南王”、“绿壳蛋鸡”等优质品种鸡苗,在环境优美,无污染的花果山北麓的深山林地放养6个月以上,让蛋鸡捕食天然虫草、蚱蜢、蚯蚓等,并以玉米、稻谷、地瓜、糠麸等杂粮为辅助饲料。这种环境下、不仅大大节约了养鸡场喂食饲料的成本,而且产出的土鸡蛋营养价值高、健康无污染,必将受到市场的青睐。

  2013年6月,按照我的创业设计,养鸡场由山脚下搬到了山上,养殖模式也由原来的圈养变成了林地散养。如今,我和老张合办的养鸡场占地近百亩,养殖蛋鸡1万余只,年销售额50万元,鸡蛋主要供应大型超市、星级酒店、社区生鲜店和单位食堂。

  “技术顾问团”解了“心头痛”

  刘林生

  “现在喂食的都是有机鹅料。连日来,气温有所回升,肉鹅的食量也增加了。”交谈中,于跃不时会扶一扶眼镜。皮肤黝黑的他平时话不多,可一说到肉鹅养殖,他却变得能说会道起来,俨然是个专家。

  2010年,于跃从江西南昌理工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江苏省灌南县,通过考试,他成为了田楼镇振东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在经过几次创业培训后,他抱定了创业的决心。经过实地勘察分析认为,振东村临近沂河塘,交通便利而且水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于是,他把目光聚焦到有高收益的肉鹅养殖上。

  谋定而后动。他拿出自己的1万多元积蓄,从市场上买回160只肉鹅苗。可不到3个月,买回来的鹅苗死了个精光。失败的惨痛,让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不懂技术。他从市场上购买了很多肉鹅养殖方面的书籍和光碟,可是效果甚微。正在他失去信心、决定放弃时,镇组织委员冯佳告诉他:镇党委为帮助大学生村官创成业、创好业,协调了县里有关部门,成立了以农业、科技、“土专家”等为主体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技术顾问团”,免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帮扶指导。得到这一消息后,于跃欣喜若狂,赶紧上门请求“顾问团”帮忙指导。通过现场取证、化验,“顾问团”帮他找到了原因:小肉鹅抗病能力弱,如果其生长的新环境水质差、空间狭小、阳光不充裕,就容易导致生病死亡。

  为更好帮助于跃发展养殖业,“顾问团”成员还与他结成帮扶对子,采取面对面指导、现场观摩、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为他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市场服务。掌握到技术要领后,于跃选择了新的场地,重新养起肉鹅来。在“顾问团”的指导下,2014年,他养的200只肉鹅成活率高达95%,净赚1.6万元。

  “有了‘技术顾问团’,今年我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带动更多村民发展肉鹅养殖业,走上致富的道路。”于跃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高兴地说。

  葡萄园里学技忙

  周超文韩韦

  “葡萄起了花蕾后,就必须强化对树体栽培管理,重点是把握好新梢摘心,副梢处理、疏花序和修整果穗等。结果枝摘心一般在开花前3~5天进行,方法在花序以上留4~7片叶子,摘掉嫩尖部分,营养枝摘心一般是在8~12片叶子上进行摘心……”

  “好,那就让我来试试新梢摘心嘛。”

  4月1日下午,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高洞村六组“秀林家庭农场”的葡萄园里,一名女大学生不惧31度的高温,正专心致志地向该家庭农场主张安贵学习当前葡萄的管理技能。这名女大学生名叫朱成霞,2014年从上海一所高校毕业后,今春毅然返乡来到“秀林家庭农场”当上一回果农,专心学习葡萄管理技术。

  朱成霞在大学读书期间,就通过网上了解到泸州地区特别适合葡萄种植,但泸州市场上的大部分葡萄都是从外地运输过来成本高,于是她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便萌发回乡创业种葡萄的念头。“我回乡打算种葡萄,就得先学会技术,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朱成霞告诉笔者,“葡萄栽下去,掌握好养护技术是关键,毕竟书本上讲的管理技能与田间实际操作还是有一定差距。”

  这些天,刚返乡的朱成霞正在一边托人寻找适宜葡萄种植的地块,而她自己则天天往“秀林家庭农场”的葡萄园里钻,认真向家庭农场主张安贵学习葡萄种植管理技能。她在心中已有自己的打算,随着泸州周边乡村旅游热的升温,她以后种植的葡萄将以游客采摘为主,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坐在葡萄园下可休息、品茶、吃葡萄等,让自己的葡萄园成为游客的观光乐园!

来源:农民日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