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村官马武鹏:举家从城里搬进地头“活动板房”
2015-03-06 09:44:00

  个头高挑清瘦,身着一件被汗水浸透的白体恤,脚上穿着一双沾满泥土看不清样式的运动鞋,手里紧抱着满满一筐刚刚采摘的黄瓜。这位“农民”就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的设施农业特派员、西古村大学生村官——马武鹏。

  (一)

  31岁的马武鹏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对外贸易专业,2007年9月起担任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村委会委员。

  西古村位于北相镇最北部,运稷路两侧,交通便利,全村1500口人,耕地2900亩,主导产业以梨果树为主。村里虽说有零星的大棚种植户,但都是墙体只有50公分厚的老式大棚,保温性差,种植越冬蔬菜产量低,一个一亩大棚年收益不到3万元。

  2009年,借着区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东风,村委会在村北流转土地125亩,由马武鹏牵头成立涑绿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23个,全力引导大棚蔬菜规范管理,规模化发展。

  2010年,对于马武鹏来说意义非常。区里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组织选拔一批设施农业特派员,非农专业的他毅然报了名。干农业不光要有激情,还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行。为此,在培训中他总是问题最多、发言最多的那一个。通过学习,他逐步了解了黄瓜的种植管理模式和技术要求。2012年,马武鹏又自费到山东寿光黄瓜主产区观摩学习,带着问题向寿光的种菜能手请教,并学习山东菜农的市场经验。学习观摩成了他担任特派员后的“必修课”。

  (二)

  村里的各项硬件设施都搞好了,下一步能不能见效就看马武鹏的了。

  马武鹏深知,村民们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万一因为自己的技术不过关指导不当,村民们就有可能欠收甚至绝收,一家老小的生计都将成为问题。他想,自己是一名村官,即使碰到意外,每月还有稳定的工资垫底,可村民们却一无所有,自己何不先承包几个大棚搞试验,试种成功了再进行推广,最大限度地减少村民的风险。

  东拼西凑,马武鹏凑齐了承包2个温室大棚的启动资金。他每天都和菜农一起在棚里干活,从建棚到黄瓜收获的10个月里,每天都有新问题考验他。浇水不渗、黄瓜死棵、病害治疗无效、产量低、价格低……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他白天忙棚里的活,晚上看书翻资料、上网学知识。为保证棚里的适宜温度,他每天都要根据天气变化不停给大棚放风调节,尤其在冬天碰上恶劣天气,棚里始终要有专人看护。为确保基地的每个大棚都不出意外,他索性带着被子住到了基地的活动板房里。妻子埋怨他:别人巴不得从村里住到城里,你倒好,从城里卷铺盖就去当农民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马武鹏都是默默一笑,并不做声。

  埋怨归埋怨,马武鹏深知妻子其实是支持他的。有一次,4岁的女儿哭着跑到跟前说,她再也不想上幼儿园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小朋友在互相问家庭住址时,女儿回答说,“我家住在地里。”引来全班小朋友的大笑……马武鹏听后感觉鼻子酸酸的。的确,他们一家三口都搬进了那个放满各种纸箱、药水和设备的临时板房里,日子虽然没有城里舒坦,但马武鹏说,身体吃苦不是苦,心里踏实才是福!

  (三)

  2012年,马武鹏引进辣椒和黄瓜苦瓜套种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013年开始,他带领周边10户菜农种植辣椒,5户种植黄瓜套种苦瓜,家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尽管菜价低迷,但每个大棚收入都增长了1万多元。

  接下来,他又联合周边种植户,种植甜瓜、小乳瓜、圣女果,共同打造“馋嘴”品牌,同时创新思路,全力打造集田园体验与休闲观光、自行采摘与地头尝鲜、消费对接与农民增收结合为一体的城乡农业新模式,为群众增收致富开创一条新路。

  今年初,由于雾霾天气增多,马武鹏主动联系周边15个大棚农户,引进3000元左右的暖风炉,以保障蔬菜安全度过寒冬。同时引进拜耳全程植保解决方案,保证这一季蔬菜的健康生长,为菜农增收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每年6月休棚期,马武鹏都要指导菜农进行高温闷棚杀菌,保证下茬蔬菜良好生长。他自制宣传单挨户进行发放宣传,并就每个步骤如何操作对农户进行详细指导。每当遇到恶劣天气或蔬菜管理关键时节,他都会主动给农户打电话告知其注意事项,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损失,提高了全镇菜农的大棚管理水平和防风险能力。

  目前,在他的努力下,园区23个蔬菜大棚基本实现规范化生产,年产优质黄瓜100万斤以上,棚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马武鹏的技术服务范围已从本村扩展到了东古、东阳等多个乡镇多个村,周边县市的很多大棚户,也纷纷慕名请他去指导技术。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李 蕊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