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羊年春节,不少大学生村官们过得很精彩:有的回到家乡,“掌勺”为父母做上一顿年夜饭;有的坚守岗位,担任“村晚总导演”;有的为村民拍摄全家福、陪伴孤寡老人;有的当“义务消防员”扑灭山火;还有和矿工父亲一起下矿井的……
推开春节的大门,展读大家的春节故事,从中得以咂摸到多彩年味和浓浓温情。
今年“村晚”我压轴
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有一项乡土文化遗产——板凳龙。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技艺,已经多年没看过了。为此,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今年村里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重现这个节目,我将此称为“腾飞计划”。
我把想法与其他村干部商量后,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然后,“腾飞计划”悄悄地启动了。那时,距我们村晚演出倒计时只有12天。
“500元,好不好?”“不行,至少600,亲,我们成本都要550”“那就550,不要再加了!”在软磨硬泡下,我成功地用550元钱买下了六条板凳龙,以及锣、鼓、钹、衣服等一系列道具,完成了第一步“道具购置”。至此,距离表演仅剩下5天时间。
原以为添置道具很困难,没想到,排练节目更难。之前,我通过互联网,看了一些板凳龙的演出,属于“自学成才”的半吊子师傅。然后,拉上一群根本没学过板凳龙的村干部“徒弟”,大家是大眼瞪小眼,对六条板凳龙怎么玩法束手无策。
“唉唉,错了,应该张大姐先过去,黄大姐才动!”“不对、不对,邓支书你脚步要放慢点,后面才跟得上,别跟急着回家吃饭一样!”我拿着手机一边录像,一边大声指挥,纠正着大家的错误。可是,6位“业余演员”的表现始终很乱,看得我是着急万分。此时,离村晚演出已不足3天。这会儿,我真的想放弃了。
当晚,我吃过饭在村里溜达,路过村委会,竟然听见里面有动静,原来6位村干部正围着一个小手机,边看板凳龙的视频,边练习手势、动作,弄得热火朝天的。见此情景,我突然觉得有点惭愧:“腾飞计划”倡议人、牵头人是我,可我却在困难面前想逃避。而几位村干部,却不计报酬、默默地坚持着。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一定要把这个节目拿到村晚上来。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镇上找文化服务中心的专家,帮我寻到了一名板凳龙老艺人到村指导。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老艺人的调教下,大家的步伐稳了,节奏也跟上了。
时间飞快,到了村晚正式演出的这天,主持人兼总导演的我格外开心。因为,村民们将会看到我给他们准备的一份惊喜。节目走马灯似地表演开来,很快就到了压轴节目,当我介绍说:“接下来的节目是板凳龙”的时候,村民们立刻沸腾了。个子矮的,坐后排的,都忍不住站起来、踮起脚跟眺望。
演出开始了,一条黄色小龙缓缓飞出,虽然“演员”们的步伐还是有些乱,但他们的卖力演出,赢得了一个超好的现场气氛,村民们时不时报以一阵哄堂大笑。台上台下乐呵呵的,也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虽然板凳龙的演技不算精湛,但从现场热烈的掌声、笑声中,我听到了鼓励,感受到了村官工作的意义和欢乐。
(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长塝村主任 廖 埝)
第一次掌勺年夜饭
在我家,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往年除夕,都是老妈下厨操持。而今年,我终于有实力接力老妈,做上一顿丰盛的年夜大餐。
能掌勺年夜饭,得益于这两年当村官,在村里每天自己做饭吃,练就了“一手功夫”,更要感谢村民张桂云老人毫无保留的传授。80岁的张奶奶子女都在外务工,我隔三差五就去陪老人聊聊天,帮助做些家务。她每次都会留我吃饭,顺带着指导我烧菜。几年下来,原先在家油瓶倒了都不扶的我,如今在全村“厨艺界”已小有名气。
除夕一大早,我就进厨房忙乎起来。先是做准备工作,烧开水、收拾碗筷、摆油盐酱醋、精心准备好各种配料。老爸负责给我打下手,磨刀、杀鸡,舅舅负责打扫卫生,舅妈在房间里贴窗花、春联,弟弟、妹妹们则围坐在火炉旁,听外公外婆讲以前过年的趣事。
原本每年都是“主角”的老妈闲不住,时不时闯进厨房,“唠叨”上几句:“年夜饭有几大碗?主菜准备得怎么样?要不还是我给你搭把手吧?”“老妈,您就放心吧,今年您袖着手等着吃就行啦!”见母亲还是有些不信任,我顺手拿起事先列好的菜单,和,向她汇报起来:头碗是鱼丸子、鹌鹑蛋、肉丸子等大杂烩团圆火锅,接下来是墨鱼丝炒精肉,粉皮羊肉,糖醋排骨,蒸腊肉,香菇焖鸡,麻辣鱼……“还有您最喜欢吃的萍乡扣肉,共十二大碗,有冷有热,有荤有素。
由于萍乡扣肉需要煮、煎、蒸等过程,耗时多一些,所以我做的第一道菜就是扣肉。生怕我技术不过关的老妈,一边当起了技术顾问。我把肉煎至七分熟后,迅速挪入冷水冲凉,切成厚薄均匀的肉片,排列在碗口,洒上些许盐巴,铺上梅干菜,加入大蒜和八角,然后放入电蒸锅……看到我很熟练地把一套流程做下来,老妈终于放心了,出锅后抢着夹了一筷子尝了尝:“不错,验收合格了。有几分我的真传!”
“那可不,我在村里可是拜了名师的;上周,李文明大伯拉我去他家吃杀猪饭,走时非塞给我一块五花肉,让我带回来给您二老做扣肉。呶,就是锅里这块!”老妈板下脸来,追问说:“肉是白拿的?”“哪能呢,我掏了200元,托书记转交给他了!”这下,老妈欣慰地笑出声来。
随后,粉皮羊肉,糖醋排骨等一道道热腾腾的菜,相继出炉,老爸这会也将宰杀、清洗好的鸡提了进来。“交给你了,儿子!”
就这样,我一直忙活到傍晚6点。“开饭喽!”我一声吆喝,大家陆陆续续涌到桌前。我夹起一大块扣肉,送到外公碗里。外公吃完扣肉,竖起了大拇指:“今年年夜饭既丰盛又特别,明年还让你掌勺。”
(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瑞泉村副书记 朱 宁)
跟爸爸一起下矿井
今年,我父亲就要从干了一辈子的煤矿工人岗位上光荣退休。一直想体验矿工生活的我,陪着父亲在煤矿过了一个特殊的新年。
父亲在徐州拾屯煤矿工作了30多年,这是他在煤矿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尽管多数工人都放假回家了,但大年初一一早,父亲照例下井,检查设备安全情况。
经领导同意,父亲带着我下井体验。换好下井专用手套、鞋袜和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又来到电班房拿了矿灯,一切就绪,我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跟着父亲,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矿井口。
之所以熟悉,是因为以前寒暑假,轮到父亲上中班(下午3点到夜里12点多),母亲都要让我到井口来,通过坐罐笼下井的其他工人,把晚饭带给井下作业的父亲;而陌生的是,看井口那么多次,却从来没机会去井下一看究竟。
终于能跟着父亲坐“罐笼”下井了。伴随着罐笼门的打开和关闭,我有点战战兢兢地进了罐笼,在黑暗和颠簸中,时间似乎一下子变得好长好长。3分钟后,我们到达了近1千米的井下。
狭小的巷道里,刺眼的灯火照得人很不舒服。顺着铁皮小火车的轨道,我随着父亲继续往深处走去,一阵阵寒风卷过来,我不禁紧了紧身上的大衣。路上,偶尔能见到一两位还坚持在岗位上的排水工,父亲就会熟悉地打起招呼,互道新年好。他一边走,一边自豪地说:正是有了大家的付出,煤矿20年来都是安全生产无事故。
煤矿作业区域不大,但分工却不含糊,光井下就分了好几个工区,有采煤、掘进、通风、排水等等。每过一个工区,父亲都如数家珍地告诉我,这个岗位他干过多少年,那个岗位干过多少年。哪一次曾经遇到危险,哪一次死里逃生……父亲干过一线采煤工,推过铁皮小火车,当过运输工,后来到机电区负责设备维护和抢修。大半辈子都是在这样不见天日、没有一口好空气的艰苦环境下勤勤恳恳工作,并靠着这份工作把我抚养成人。
在矿井里过的这个年,将是我一辈子难忘的经历。
(江苏省金湖县前锋镇淮胜村副书记 王 艳)
4天救了4场火
没有与家人团聚的温馨,也没有与朋友谈笑风生的快乐,这个春节,我与“火”较上了劲。你问我干吗去了?兼职去当消防员了。
节前,我主动请缨春节期间到消防大队实践锻炼,想实实在在感受一次军旅生活。为了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去、用得上来,消防大队的领导为我安排了特训。其中,体能训练是第一项。第一次参加体能训练,我就弄得周身疼痛,手臂和大腿轻微挫伤了,好几天走路都龇牙咧嘴,一摇一摆的,但我仍旧坚持着,实战演练绝不落伍。经过几天高强度训练,我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浑身有劲多了。
作为鲁甸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火德红镇,还有很多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在连片帐篷里。春节期间,他们燃放烟花爆竹、上坟扫墓、燃烧香蜡纸烛,如果不小心就会引发火灾。于是,我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参与到巡逻检查、宣传引导群众安全用火中。
除夕当天,每一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我都走了一遍,逐个检查帐篷的安全,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一直忙碌到凌晨1点多,没能看上春晚,也没能给亲友们第一时间拜年。
除了检查,我还实地救了4场火。农历大年二十九,鹊落村就发生了一场小火灾。我第一时间联系上镇派出所,喊上几个义务消防员,骑上摩托车赶赴现场。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很快就把火扑灭了,避免了火势进一步扩大;除夕下午5点多,镇政府附近的一片松林大面积着火,经过我们1个小时的奋战,火被扑灭了。大年初一中午12点左右,石丫口垃圾场着火,导致周围森林被点燃。情况紧急,我赶紧报告了消防大队,一同开上消防车去灭火,通过喷洒、挖刨等处理方式,用了将近1个小时的时间把火扑灭了;年初二晚上8点多,石丫口垃圾场再次着火,直到晚上10点多,火才被我们扑灭。
这个春节,我没能兑现到岳父家过年的承诺,9个月大的女儿生病了也没能回家照顾,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尽管如此,这个节日我过得无比充实。
(云南省鲁甸县火德红镇南筐村副书记 王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