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喽!羊年新春,很多大学生村官都将温馨的祝福,送给村子里那些牵挂的人。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短信发送,抑或微信留言,声声问候中,浓缩了感恩、祈福、祝愿等多种情愫,见证了村官群体融入村民的真挚情怀。本报记者与六位村官的新春连线,生动呈现了问候背后的感人故事。我们相信,辞旧迎新之际的温情表达,既是一份承诺、一份担当,更是365个日子不离不弃的坚守。我们祝福,村官朋友们羊年大吉、心想事成!
给“财神”拜年 回赠“大礼包”
讲述:湖北谷城县冷集镇彭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蔡富勇
整理:本报记者 丁 青
正月初一一大早,我就带上礼品,开车从村里出发了。我这可不是去老丈人家,而是要往县城,给村里的“财神”——湖北圣光种业经理陈红拜年去!
2011年,我来到了贫穷落后的彭家河村,很快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信任,被高票选举为村书记、村主任。彭家河村人少地多,基础建设薄弱。我上任后始终在思索,怎样依托村里土地资源做好文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县农业局办事,刚好遇到了同来办事的湖北圣光种业公司经理陈红。她手上有个制种油菜的项目,正在寻找合作伙伴。我们两人可谓“相见恨晚”,很快就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合作社流转土地,试种300亩优质制种油菜。从种植普通油菜到改种制种油菜,油菜籽价格由每斤1.5元提升到6.5元,村民尝到了种植制种油菜的甜头。
经过3年的发展,制种油菜已成为彭家河的“一村一品”,村里由此也走上了发展订单农业的小康之路。2014年全村制种面积1200亩,产量近9万斤,农民户均增收2千多元。陈红经理成了村民眼中名符其实的“财神”。
回忆着和陈红经理的愉快合作,车子已进了县城。我和陈经理一见面,几句寒暄后,话题就直奔制种油菜上。我说,“今年制种油菜面积达到1500亩。但现在我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前不久的一场雪,解除了连续多日的旱情,这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忧的是今年温度比去年高,油菜长势飞快,田间管理如果跟不上,就会导致种子质量达不到合同规定的要求,老百姓有生产风险。”陈经理忙说:“你担心的就是我担心的。我们想到一块儿了。我正计划年后就去村里看看,不行的话,我增加技术员,就住在村里。”“那太好了!节后我在村里等着你哦!”……
回家路上,我心里美滋滋的。跑了一趟,解决了今年生产的一个难题。这个年,你说我拜得值不值?
服务“老顽童” 收获甜蜜爱情
讲述: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党委委员 汪心洁
整理:本报记者 杨 涌
大年初一,我带上年糕来到汪老家,给他和老伴金老师拜年。
汪老名叫汪大道,已是92岁高龄。他一直致力于潜口文化传播及各项公益事业,曾耗费十余载编著了《潜口志》。汪老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新编一部《潜口志》,将这块“潜于山之前,万水之出口”风水宝地上的历史、人文、地理记载下来,流传万世。汪老与妻子金老师结婚60余年,虽无子嗣,却一直相敬如宾。
2014年4月1日,我在潜口村金婚庆典中认识了这对耄耋夫妻。汪老很有趣,认识不久,汪老跟我开玩笑,说我在汪氏族谱中比他小两辈,按理得喊他爷爷。过会儿他又说,说不定我还比他长一辈,他得喊我姑姑呢。难怪金老师戏称汪老是“潜口通,老顽童”呢。
与汪老认识,为我带来了一段始料未及的“缘分”。
金婚庆典之后,我每隔两三天都会去看望汪老夫妇。夏季防汛的时候,我担心汪家的老房子漏水,急匆匆赶过去,却看见一个年龄和我相当的小伙子在整理打湿了的八仙桌,心里顿时一阵温暖,原来关心二老的人还不少。交谈后得知,这小伙子是汪老继女的外甥,我们相约,每个周末都来汪老家探望。就这样来来去去,我俩在照顾汪老夫妇的同时也互生爱慕,日久生情。汪老经常和我俩谈起他跟金老师半个世纪的姻缘,并打趣说,希望50多年后我俩也能在潜口参加金婚庆典。
2014年教师节,汪老给我打电话,说想写点东西给金老师,为她过个特殊的教师节。然而他提笔的手却一直抖动,无法书写。第二天,我抱着自己的笔记本到了他家,从此开启了汪老口述我记录的写作新模式。
“汪老,今天是大年初一,要不要继续工作呢?”在新年的欢笑声中,我打开了电脑。汪老年纪越来越大,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助他早日完成新的《潜口志》,为美丽的潜口村留存一份文化财富。
村官路上 师姐为我导航
讲述:甘肃平凉庄浪县卧龙乡石山村党支部副书记 杨小苗
整理:本报记者 车 婧
在这个美好的节日,我怎会忘了给师姐丁晓华拜年。她和我一样,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记得大三那年,师姐大四。在毕业的关口,她坚定地选择报考大学生村官。我很好奇:“这么弱小的姑娘为何要选择艰苦的农村?”师姐笑道:“想为家乡做点事。”毕业后,她果然考上了甘肃定西临洮县洮阳镇木厂村的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因为善良和热心,她深得村民喜爱。从那时起,我立志以她为榜样,报考大学生村官。
可就在临近毕业时,家人的极力反对,开始让我产生了动摇。加上我报考的庄浪县是一个特困县,发展机会少,我也担心未来的出路。就在不知何去何从时,我给师姐的QQ留了言。看到留言后,一向话不多的师姐,在电话里劝了我近1个小时。她说:“虽然面临3年期满流动的问题,但是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自己干不出成绩?如果你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还能做好什么?干成一件事,需要从多个方面想办法,而不想干一件事,只要找出一条理由就够了……”
这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2013年,在师姐的鼓励下,我终于如愿以偿,而师姐是第一个打来电话祝贺的人。
踏上村官之路后,师姐对我的帮助也从未停止。刚到石山村,由于村情不熟,我工作起来特别费劲。没多久,因为推广果园种植的事,我和村民余大妈吵了起来,年轻气盛的我没能控制住脾气。回去后,想到“三两句就能安抚住群众”的师姐,忙打电话向她讨教。在安慰我的同时,师姐让我主动向余大妈道歉,并叮嘱我日后要经常找她唠嗑。一开始,我和余大妈还疙疙瘩瘩的,可日子久了,余大妈的态度日渐温和。“村官和百姓打交道需要的就是好脾气。”如今,每当我冲动的时候,就会想到师姐这句话。
师姐,你是我村官之路上的一盏路灯,遇上你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