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原军晓帮村民清理垃圾。李剑力摄
2014年12月23日,在山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表彰大会上,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从省委组织部部长盛茂林手中接过“山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荣誉证书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位村官是谁?他又为什么掉泪?
他是山西省黎城县黎侯镇望北村党支部书记原军晓。在当地,他可是有名的硬汉子。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望北村,从乡亲们口中,了解到这位“硬汉村官”背后的一些故事。
为了打井,
与母亲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2012年1月,已有4年大学生村官经历的原军晓,被组织上调到望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上任的第一天,他在走访农户时看到,家家户户都摆满了盆盆罐罐。对此,他很是疑惑。随行的村主任解释说:“咱村祖祖辈辈都缺水。解放后也尝试打过5次井,但打的全是瞎窟窿。没办法,只有靠平日里的地窖、盆盆罐罐蓄雨水。遇旱年,村民们还得到3里外的北泉寨去挑水……”
一个“水”字,搅的原军晓整夜辗转难眠。为满足村民们对水的渴望,他5次请专家进村勘测。可专家的“诊断书”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将他的心搅得很乱:“地质结构复杂,开掘风险很大,只要机器一进场,不管成功与否,起码要花费几十万元。”倔强的原军晓,不甘心放弃这一点点希望。村主任最终也被他说服了:“既然你不死心,我就跟你再冒一次险!”说干就干!他和村主任一次次跑县里和市里争取资金。那段时间,原军晓承受着身体上、心理上极大的痛苦,虽也犹豫过,徘徊过,但都一一咬牙挺过来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奔波,30多万元的资金到位了,2013年4月10日一早,被村民看做“拯救咱望北村”的钻机,在所有人的期盼中开钻了。此后的80多个日夜,原军晓和村“两委”一班人,轮流住在钻井旁,饿了泡一包方便面,渴了喝一口凉水……当钻井掘到地下250米深时,家里打来电话说母亲病重,一直念着他的名字。可等他把现场安排好赶到家时,母亲已撒手西去。
母亲入土后的第二天,原军晓就带着一双满是血丝的眼睛,出现在钻井台上。乡亲们看不下去了,纷纷来劝他:“孩子啊!你妈走了,回家多陪你爸几天,尽尽孝吧!”原军晓强忍泪水,“我也是村书记,这口井,对于我们村、对于我的意义太不一般了!”
2013年7月1日上午10点30分,随着钻井机掘到地下280米,一股甘泉喷涌而出。望北村的乡亲们奔走相告,哭声、笑声、欢呼声伴着哗哗流淌的泉水声在现场回荡。82岁的张大爷舀上一碗水喝了一口,一个劲地拽着原军晓的胳膊,动情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这种场面你们城里人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一回!”
为要欠款,
向骂娘的村民夸下海口
“人无难处不上访。我们的责任就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是原军晓常说的一句话。
刚到望北村,原军晓就被群众堵过门、骂过娘。按理说,这是一段很不愉快的经历,如今,在望北村,却成了一段村民们彼此攀比“谁和原书记关系最铁”的佳话了。
一位当事村民是这样介绍的:2012年开春的一天早上,原书记刚进村委会办公室,就被40多个村民堵住了门。这个说一句、那个骂一声,有些情绪激动的村民威胁原军晓,“今天非把村委会的牌子砸了不可”。处事冷静的原军晓,赶忙将村民们引进村会议室,挨个给村民倒水、点烟,详细倾听村民的诉求。原来,2006年,原村主任与市里一家种业公司签了一份杂交玉米种繁育合同,约定种业公司负责包销村里出产的玉米种。然而,公司当年实际只收购了14万多斤,还有17万多斤烂在村委会仓库里了,给村民们造成了很大损失。村里诉至法院,法院也依法判决种业公司赔偿村民25万元。但公司始终不肯还钱。这不,村民们将心中的怨气撒到原书记身上,没想到他当场表态:“不拿到这笔钱,我也没脸干这书记!”
为了帮村民讨回育种款,原军晓自掏路费,5次到县法院、10次到长治市,与种业公司交涉,找有关部门沟通。个中的种种心酸,他自己都不愿再提,笑称自己成了一个“职业讨薪人”。
2013年底,原军晓把种业公司拖欠了7年的育种款全数要到,乡亲们激动地说:“多亏了军晓,要不这钱就打水漂了。”从此,那40多位堵门骂娘的村民,成了原军晓最铁的“哥们”,村里有什么事,一喊准到。
富裕村民,
望北小米远销东南亚
讨债事情过后,原军晓自掏腰包,设计、印制了一批“便民服务联系卡”,印有他的姓名、职务、专业特长、联系电话等内容。特别注明:手机24小时开机。群众如遇到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时,随时拨打电话。
2年多来,群众通过这条“热线“给他反映的问题,记了满满3大本,其中成功解决的疑难问题138个、妥善调解的民事纠纷69起。
原军晓发现,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缺少致富门路”。望北村共有320多户、700多口人、1200多亩耕地,多年来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相对落后。有村民编了一句顺口溜:“望北村,望富却找不到北”。
2013年8月的一天中午,原军晓在村民王巧苗家吃饭时,王巧苗随口说的一句话给了他启发:“原书记,咱村和临村岩南的土地都是黑褐土,产的小米色黄、圆润、透亮,曾是上等的贡米。可人家亩产500来斤,咱才200来斤!”原军晓放下了筷子,饭没吃完就赶回办公室,打电话联系专家,论证能不能做一做“米文章”。原军晓亲自到岩南村,与该村书记段苏廷反复协商,对方同意在望北村“复制”岩南技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和“一村一品”模式,统一规划、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商标,全村400多亩谷子,去年亩产创纪录地达到了520多斤,“徒弟”竟然超过了“师傅”。
为解决销售问题,原军晓一方面与一些专业合作社联手,对小米进行精心包装,一方面动员本村在外能人“拉网销售”。目前,望北小米远销东南亚及国内23个省市区。仅此一项,就为村里人均增收5600多元。望北村,在致富路上终于“找着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