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军(右)与工人一起挑选火鸡种蛋。
编者按 廖正军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创业,靠养火鸡闯出一番新天地;新疆乌日玛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带领乡亲开拓就业渠道,让全村牧民腰包鼓起来。两位大学生村官的经历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他们凭借自强不息的努力,展现了青春活力和人生价值。他们的实践表明,乡村发展空间大、机会也很多,关键是要大胆地闯,勇敢地试,机遇等是等不来的。
廖正军:“乡旮旯”里的“火鸡王”
很难想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会和特禽养殖结缘。廖正军2008年从扬州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毅然放弃上海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家乡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养火鸡。
出手不凡,掘得“第一桶金”
“赢自己比赢别人更重要,有梦想就一定会有希望!”在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中,女友鲁曼的鼓励让廖正军感到莫大的慰藉。
高作镇政府十分欢迎大学生回乡创业,将陈甲村几间废弃的校舍交给廖正军作为养殖基地。为了“侍奉”4000元买来的300只火鸡苗,廖正军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三四个月之后,廖正军却发现公火鸡并没有如期长大,最大的公火鸡只有10多斤重,和母火鸡差不多,而标准重量应该达到20斤以上。2009年6月,第一批火鸡出栏,虽然品相不太好,但也卖了2万多元。
在廖正军看来,第一批火鸡养殖算是失败了,他决计要找到公火鸡养不大的原因。廖正军先后找到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请教,终于得知个中缘由。原来之前他从国内购买的火鸡苗,大都是近亲繁殖的后代,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须从国外引入优良种蛋。经过多方联系,廖正军通过上海一家有资质的贸易公司从美国购买了一批种蛋。“这种蛋非常贵,每只要200块钱,是国内普通种蛋的20倍!”廖正军没有丝毫犹豫,刚拿到手的两万元钱全部“砸”了进去。
这批从美国进口的种蛋,成就了廖正军的“第一桶金”,孵化出来的鸡繁殖能力很强,当年存栏量就达到2000多只,每只也长到了20多斤重,品相好,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售而空。
看到经济效益的父母和村民渐渐也改变了对廖正军的态度。随着资金积累和养殖经验增加,廖正军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他拿出已赚得的50万元做底子,向亲戚借来20多万元,从银行贷款90万元,流转1000亩地整体升级“天和生态农业园”,增加了山羊、野生甲鱼等特种养殖项目,发展循环经济,并把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
创新模式,火鸡“养”在网上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销路成为制约廖正军火鸡事业发展的最大隐忧。为此,不服输的廖正军把眼光瞄向了新兴的电子商务。廖正军上大三那年,父亲廖大华曾经养过火鸡,廖正军就做过一个网页帮助父亲网上销售。这件事给廖正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1年,在建湖县组织部门的帮助下,廖正军申请在养殖场建立了远程教育点,重新改版并注册了“天和农庄”网站,在阿里巴巴等知名网站设立了十几家网店。为节约资金,廖正军独自一人没日没夜地在电脑前做起网络推广。天道酬勤,两个月后,到养殖场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他们全部是从网上看到信息,慕名前来购买火鸡和鸡苗的。
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短短几个月时间,廖正军的客户激增至400多人,这让他始料未及。而来自福建漳州的一笔大单,让廖正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1年底,一个经常电话联系的福建漳州客户,希望廖正军一年内能交付3万只火鸡。数量如此巨大,当然是赚钱的好机会。然而,廖正军当时并没有这么大的生产能力。他没有拒绝,而是果断地签订合同,并主动提出如不能按时交货,赔付5万元违约金。“满打满算,那一年也就1万只的养殖规模。”廖正军说。余下的2万只去哪儿找呢?廖正军除了发动亲戚朋友在本地收购外,自己把更大的精力放在网络上。通过网络搜寻,他联系到贵州、河南等地的养殖户,顺利完成了这3万只火鸡的订单。正是这批订单,给廖正军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大收获。很快,“江苏建湖有个小伙能大量收购火鸡”的消息,在行业内传开了,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养殖户选择和他合作,廖正军既赢来了更多的订单,也收获了大量货源。
此后,廖正军利用网络平台,把更多的火鸡“养”在网络上,形成了“养殖基地在外地、销售市场在外地、苗禽繁殖在农庄”的养殖经营模式,基地远涉安徽、浙江、四川、贵州、湖北等多个省市。养殖户的加盟、技术指导,火鸡养成后的回收与销售等,都依托网络实现。
任职村官,“乡旮旯”变成“示范村”
高作镇陈甲村地处偏僻,当地人习惯叫这里“乡旮旯”。廖正军小时候,穷得连学费都交不起。穷怕了的廖正军,最大的心愿就是多赚钱,带着村民脱贫致富。
2010年,廖正军被选聘为陈甲村主任助理。在村“两委”支持下,当年10月26日,廖正军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成立了“建湖县荷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加盟+分散饲养+集中培训+价格保护”的运作模式,由农庄提供高品质的种蛋和种苗给社员在家中饲养,合作社邀请相关专家到村举办养殖技能培训,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的多媒体软件,为社员提供套餐式的特禽养殖技能在线培训。合作社与社员签订协议,由农庄提供“最低保护价”,如果社员和客户谈的价格低于保护价,可以给廖正军代销;如果高于保护价,自己可以销售,确保社员不吃亏。
49岁的符维兵是陈甲村一位普通农民,以前靠种田挣钱,一年忙到头,收入不足2万元。合作社成立后,他报名加盟,利用闲暇时间养火鸡,一年下来多挣三四万元,种地、养鸡两不误。
在陈甲村,像符维兵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在廖正军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突飞猛进,2012年销售火鸡近20万只,销售额超千万元;2013年,销售额突破3500万元,其中主打项目火鸡销售接近3000万元,占国内市场的30%左右;2014年,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300多名,带民增收2000多万元。
合作社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农户增收,更大的影响是把电商模式扎根在陈甲村村民的头脑中,村民们纷纷尝试网上销售自己的产品。4年前,赵正桃投资60多万元,建了2幢养殖房,养起波尔山羊。听说廖正军通过网络销售打开了全国市场,半信半疑的赵正桃也请廖正军帮他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没想到,很快就有苏南、上海、安徽等地客户来电咨询,有的老板甚至还亲自到他的养殖场参观,去年一年就销售3000只山羊。
如今,这个距离县城偏远的小村落,全村476户村民有300多户利用网络销售。2014年7月,陈甲村获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称号。
创业的艰辛和汗水换来了成功的果实。2011年,廖正军获盐城市十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被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2013年,廖正军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表彰为“江苏省远程教育学用致富标兵”;2014年廖正军参加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了江苏赛区金奖,8月19日走进了央视品牌栏目《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