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回访本网报道过的“新闻人物”
2015-01-02 12:05:00

  【编者按】 2014年,本报报道过的许多大学生村官,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被誉为“身边的榜样”。他们中间,有放弃了外企丰厚待遇来当村官的,有带头扛起100斤一包的水泥为苗寨修路的,有捐出自己的创业所得为村里办实事的,也有放弃事业编制继续留村服务的;还有带着妈妈上任的孝子村官……

  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从众多年度“新闻人物”中遴选了几位,对他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最新情况予以回访,真实呈现村官经历的点滴变化,全景记录基层历练的铿锵步履。从他们身上,每一位村官朋友或许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感悟到将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业绩的真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新的一年你也有可能成为我们报道的“座上宾”。你的成长,是我们永远的牵挂!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飞多高,我们一路相伴相随。

  (本次采访得到了霍庆涛、李剑力、苟国、向江平、范怀永等同志的支持,一并致谢!)

  

  

  

  胡一茂:村官乡官责任“一肩挑”

  【新闻人物】

  胡一茂,现任贵州省福泉市仙桥乡副乡长、王卡村书记。2007年他从河北来到贵州贫困山区,带领村民修路、发展致富项目,一干就是7年多。本报2014年1月10日以题为“苗寨‘当家人’,受到省委书记两次表扬”对其进行了报道。

  【记者追访】

  王卡村位于福泉市清水江峡谷地带,通往外界的道路位于悬崖峭壁之上,非常艰险。

  而修路正是胡一茂到村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用的水泥、沙子卸车时,大家都不肯搬,胡一茂就带头扛起100斤一包的水泥……2014年底,王卡村通往外界的两条大路,总共43公里,全部实现了路面硬化。村里3个村民小组间的通组路、联户路也建设完成,村民行路难彻底解决了。

  “这个村官不光给我们修路,”60岁的村民王天和说:“还为我们苗家人办成了很多过去不敢想的事。”2014年,全村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村里的电网改造也全部完成,王卡村村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做这么多事,也是胡一茂自己没想到的。王卡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经过调研,胡一茂决定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生姜等产业。2014年他为村里的“姜产业”成功注册了3个商标,还申请了保健食品认证。这使得生姜的附加值不断提升。目前,仅种姜一项,该村亩均年增收就达5000-7000元。

  2014年10月,胡一茂被提拔为仙桥乡副乡长,分管全乡教育、文化、卫生、扶贫等工作。上任后,他制订了一整套工作计划,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基础设施投入,再到发掘苗族文化。“我们的小花苗文化、跳月、斗牛,明年都要重点对外宣传推广,一方面让外界更多了解我们大山,一方面也提振一下山里群众的自信心。”

  【年度感言】

  已跟大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想走时,总感觉还有什么没完成。就这样,待了一年又一年。服务山区发展,可能会成为我毕生的事业。

  —— 胡一茂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本报记者 聂 伟 采访 策划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