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基层创业会遇上许许多多困难。而在有些“村官老板”的思维中,市场空白永远存在。学会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市场,善于钻市场空子、瞄准冷门靶向发力,把着力点放在需求确定而又服务不足的市场上,把一种独特的好产品或服务带入市场中,就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本报今天刊登的3位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故事,就是从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养猪行业找到市场“冷门”的。正所谓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相信,他们的创业经历对大家有所启发。
黑龙江村官关忠仁:定制配送“溜达猪”肉
27岁的关忠仁毕业于哈师大计算机专业。2009年9月,大学同学告诉他,哈尔滨在招村官。于是,他拒绝了家人早前就对他工作做的安排,执著地为自己做了职业规划——去村里就业。
村官考试,关忠仁顺利通过。当年11月7日,他只身到黑龙江省方正县大罗密镇沙河子村任村主任助理,这一干就是5年多。去年底,关忠仁续签了协议,服务期到2016年。为啥续签?他的理由是:想做的事还没做完,比如养猪。
他养猪是为了帮助当地农户转变陈旧的养猪观念,学会利用生态环境赚钱。可是,一开始关忠仁就陷入了困境,他的创业点子刚说出来,就被村书记泼了“冷水”,后来,他又想引进甜叶菊项目,还是被书记挡掉了。
两次受阻,让关忠仁觉得憋屈。他反思,今后不能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要看村民能做啥,自己再尽力帮助实现,也许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助力农村发展。
接下来,他买了各种养殖、经济学书籍,一门心思想创业。还在宿舍里买了一套厨具,给自己连下了半年挂面。治保主任赵德才喜欢这个小伙子,劝他别吃了,说:脸都被挂面“漂白”了。经过半年的学习,关忠仁走出村部,来到市区找客户,在他的宣传下,村里饲养的巴马香猪很快售罄。
关忠仁联合农户饲养黑猪,取名“溜达猪”,山上搭猪圈,散养18个月,夏天吃野果、野菜,冬天投喂玉米,“溜达猪”的生活逍遥自在,繁殖力也超强,3年间,从最初的两公十母,壮大成现在的存栏500余头。
关忠仁通过QQ、微信、微博和淘宝宣传“猪肉定制”,根据预定情况,每周杀两头左右,当天宰杀当天配送。有长春的客户想订货,被关忠仁婉拒,“不能当天配送保证新鲜,品牌的诚信就会大打折扣?”关忠仁给“溜达猪”肉的定价比市场上的“名牌货”低:五花肉每斤32元,后鞧每斤35元,排骨每斤45元,精排每斤65元……他的理念是:不设实体店面,性价比超高,最大限度让利消费者,享受最舒适的用户体验。
为了扩大“溜达猪”的影响力,关忠仁还牵着“溜达猪”上过非诚勿扰,引起了主持人孟非和现场女嘉宾们、电视观众的广泛关注,既推销了猪,也成功牵手了一位女嘉宾。
“溜达猪”多了,关忠仁开始寻找投资客,准备招兵买马大干一场。今年春天,关忠仁被哈市人社部门吸纳进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他表示,2016年村官合同到期后,不管组织上续聘不续聘,他都将继续扎根村里,带领农户孵化绿色产业。
四川村官胡杨:打造首个“生态香猪村”
“啰啰啰,啰啰啰……”11月底,记者来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常乐寺村五组的一个小山坡。在村书记、大学生村官胡杨一阵呼唤声中,一群小香猪应声跑来,狼吞虎咽抢食起了红苕,喜得胡杨连连说:“别小看这些小香猪,喂养时间不到两个月,大的已经长到20来斤了,小的也有10多斤,明年我们合作社成立后,村民又多一条增收路子了。”
2013年11月,在常乐寺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胡杨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后,面对村里到处是荒田荒地,交通闭塞,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如何引领村民致富呢?胡杨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今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杨获知广西巴马香猪体型小,可粗放,耐粗饲,肉质好、营养丰富,养殖前景可观。于是,他对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决定利用村里丰富的资源来养殖香猪,走生态养殖路。
认准目标,说干就干。为了让村民实实在在看到养殖香猪的前景,胡杨向亲朋好友借了6万元,承包了一个小山头,建起了猪圈。今年10月初,他就从广西引进了100头小巴马香猪进行试养。白天,他将香猪散放在山上自由采食,晚上再统一赶回圈舍。为了让香猪吃饱吃好,他不仅利用农作物秸秆来饲喂,还种植大白菜、红薯藤、南瓜等优质青饲料喂猪。
“按目前的长势,农历春节前夕,我的小香猪就可长到30多斤,可以供市民尝鲜了。市场上一斤香猪能卖30元,这让乡亲们十分好奇,每天都有人慕名前来订购仔猪”胡杨高兴地介绍说,“消费者出于健康的考虑,十分喜欢香猪这种绿色保健食品,售价虽高仍供不应求。”
看着健康成长的小香猪,胡杨这些天又开始为常乐寺村组建“分水生态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奔忙起来。这几天,他先后跑了镇政府和江阳区畜牧局以及农林局等,咨询组建合作社所需办理的相关手续。
据胡杨介绍,为了让村民们都能加入到香猪养殖中来,今年他试养的100头香猪,至少选留60头作为种母猪,明年初开始产仔后,合作社将采取赊养的方式提供给农民散养,并实行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让社员不担半点风险。
“常乐寺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远离城镇,生态植被好,我争取明年把常乐寺村打造成泸州第一个品牌‘生态香猪村’。”胡杨看到了香猪养殖的前景。
湖北村官聂友利:花鸟市场推销宠物猪
聂友利,2011年8月大学毕业时,本有机会留校的他,选择了回到家乡湖北省浠水县,担任关口镇夏冲村书记助理。聂友利坦言,他就是奔着创业来的。因为,村民们太穷了,他一直有个心愿,想领着大家一起致富。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回乡后,聂友利开始琢磨创业门路,当地没有其他自然资源,唯一能利用的就是荒山、荒地、草坡,最适合搞养殖。于是,聂友利筹划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看到了一条广西农民养殖巴马香猪致富的信息。2011年10月,聂友利背起行囊,赶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巴马的一家香猪养殖场里,边帮工边学习,一呆就是4个多月。
巴马香猪是一种珍贵的小型猪品种,饲养粗放,食性杂,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一个月左右可以做宠物猪,两个月可以做乳猪,三四个月可以做种猪,七八个月可做肉猪……他东挪西凑,筹集了32万元资金,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开建猪场时,聂友利拉上父亲当小工,尽量节省开销。2个多月干下来,建成了2栋猪舍。2012年5月,聂友利从广西引进了30头巴马种猪。
为了照顾好这些种猪,他自己动手,在猪舍旁搭了一间简易的草棚,饿了啃干粮、冷饭;累了就睡草棚;一副蚊帐、一张竹床、一盏油灯就是他全部的家当。热天,蚊蝇飞舞,又脏又臭;冬天,寒风凛冽,又冷又湿。到2012年9月,聂友利迎来了第一窝猪仔。看到可爱的小猪仔,聂友利兴奋没多久,就开始犯愁了:多数人对香猪别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过,怎么把这些小猪仔卖出去呢?
聂友利开始到全国跑市场。有一次在武汉,他以推销“乳猪”名义走访多家餐厅、酒店未果,经人指点,他来到武汉花鸟市场,向这里的店家推销“宠物猪”。他的创业经历最终打动了一位摊主,同意试着代销几头试试看。就这样,聂友利谈成了第一笔生意。11头平均体重不到2斤的宠物猪,一共卖了5万多元。
有了这次的经验后,聂友利慢慢地学会了怎么定向营销。他通过客户建立销售网络,同时充分利用电脑在网上推广,这样香猪的销路慢慢地打开了。2013年1月,聂友利的母猪存栏达100多头,出栏商品猪200多头。2013年5月,聂友利与20个村民共同成立了惠农草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商品猪4000多头,产值800多万元,年收入超20多万元。
目前,一个万头养殖场,一个饲料加工厂也在建设之中。聂友利说,建成后,存栏母猪将达500头,年产仔猪1万头,年产值达500多万元,有效带动周边5个村的经济发展,解决几百位村民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