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大学生村官马付强:立功建业在新农村
2014-10-31 15:15:00

  2008年,马付强放弃郑州市白领工作,辞职回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任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陶城乡南大宋村书记助理。由于农学专业知识扎实,他被县农业局聘为“农技指导员”,又成了助理农艺师。

  整整1460天,他整理大棚蔬菜种植试验数据、收集总结资料,摞起来有一尺多高;行程2000多公里,他常年坚持一边外出学习参观,一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达20多个;拜访30多名省内外专家,他学习、推广新农技,做好“二传手”,受益群众达1200多人次。

  马付强说,他是带着梦想和希望开始的新的人生路。

  马付强(右二)向农户介绍介绍辣椒防病技术。(马付强供图)

  引进甜瓜冷棚嫁接技术 亩产年收超万元

  口感甘甜的陶城甜瓜久负盛名,每年都吸引众多客商前来收购。然而,传统的甜瓜种植不能“重茬”,种完一季甜瓜的土地要5到8年后才能再种。

  “虽然我们这里嫁接西瓜的技术已经成熟,可是没有一个人懂得如何嫁接甜瓜。眼看村里已经逐渐没有土地可以种甜瓜了,一些瓜农也只得到邻村去包地种甜瓜。”对瓜农的困境,马付强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高投入、低产出”制约了村民的种植热情,村民们空有种瓜的好本领却无用武之地。

  2010年上半年,当得知山东菏泽市有人通过南瓜苗嫁接甜瓜成功解决甜瓜重茬难题、并实现一年两季甜瓜的消息时,马付强兴奋得一夜没能合眼。“第二天我就到县农业技术部门找专家论证,而后考察学习冷棚嫁接技术。”

  但是搞冷棚嫁接种甜瓜,毕竟是新生事物,谁也不敢花钱搞试验。关键时候,马付强带头搞试种、建大棚、请专家,学习冷棚嫁接技术,精心照顾嫁接好的瓜苗。

  当年,马付强的冷棚嫁接、错季节上市的甜瓜就实现了单季亩产纯收入8000多元,超过传统甜瓜种植的2倍,而且破天荒地实现了一年两季甜瓜,亩产年收入超万元。

  “很多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参加种植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马付强成功了,面对前来取经的村民,他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并先后开办了12期新农技培训班,带动1000个农户种植甜瓜,新增精品甜瓜种植面积1000多亩,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

  今年,马付强成立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马氏种苗基地。“这是一家集培育、试验、推广及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育苗企业,我们还先后和国内外知名种子公司合作推出了巴特尔辣椒、布利塔茄子、拿比特西瓜等十几个优质蔬菜瓜果种苗品种。”马氏种苗基地带动了周边600多户群众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又为农户增收500多万元。

  马付强(左一)向村民讲解麦田管理技术。(马付强供图)

  建小麦良种基地 发展订单农业

  马付强在南大宋村上任后,经过考察发现当地培育的小麦品种整齐度差,小麦种子提纯复壮工作做得不好。

  “现在小麦良种实现了补贴,这些都是稳定的惠农政策,况且仅我们乡每年就需要近300多万斤的种子。只要加强供应高纯度的小麦种子,就一定能够达到农民的需求。”马付强意识到小麦良种繁育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他将目光瞄准了发展订单农业的路子,并着手建立小麦良种基地,大力发展小麦良种繁育。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为了引进小麦良种繁育项目,马付强整日奔波在企业之间,光闭门羹都吃了无数个。由于急火攻心,他也曾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

  经过多次的上门拜访,最后终于有企业答应把项目投放在南大宋村。村里也成方连片的划出500多亩小麦基地,作为科研单位的试点。当年该村繁育的小麦良种被企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一毛的价格全部回收。初次尝到甜头的村民对马付强更加信任。

  “今年,村里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到了2400多亩。下一步将使小麦良种繁育和优质小麦种植达到一个新水平,实现订单农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进步。”5年来,马付强的信心从来都是满满的。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裴清波 张楠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