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兴利(右)解答村民疑问。
中榆树店村位于北京喇叭沟门乡白桦谷沿线,全村共有115户村民,256口人,其中满族人约占67%。三十年来,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环境由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变为道路畅通、院落整洁;收入方式由单一的玉米制种,丰富为特色产业和民俗接待等多种渠道。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党支部书记彭兴利。
从养殖致富到生态产业
1960年出生的彭兴利,20出头就当选为中榆树店村村主任,他上任之初,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种300多亩的玉米,民居大多为石头房,主街道宽不足8米。
起初几年,彭兴利带领大家通过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加了粮食产量,村民手里有了些富余钱。当大家已经感到十分满足的时候,彭兴利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提议打破单一的种植业,发展养牛业。这个提议引起了乡亲们的争议,许多人觉得手里好不容易有了些积蓄,不愿去冒险投资。2000年2月,彭兴利拿出多年的积蓄5000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2万元,去丰宁坝上买了19头小牛犊,在自家院后的荒地里盖了一个简易牛棚,搞起了肉牛养殖。当年他净赚7万元。乡亲们见养牛有这么好的收益,都争着抢着要搞养殖。参与的人多了,彭兴利出门取经,找银行寻求资金扶持。2001年,他带领10户村民自筹20万元,贷款60万元,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引入肉牛养殖后,彭兴利又提出建设以太平梨、晚秋黄梨、京白梨为主体的生态观光园,让中榆树店村走上了产业发展之路。几年的发展,全村的梨树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在种植园基础上建立的采摘园,还让村民们尝到了生态旅游经济的甜头,也打开了彭兴利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
从旅游观光到民俗产业
中榆树店村位于“白桦生态谷”旅游环线上,每逢旅游旺季,川流不息的旅游车穿村而过。彭兴利看在眼里,也寻思着发展中榆树店村的民俗旅游业。为了更好地推动民俗旅游产业,他组织了烹饪、剪纸、文艺演出等培训。
为了让更多农民钱包鼓起来。彭兴利再次绘制了宏伟蓝图。2013年,村里沿河修建了一条800米长水边步道,步道旁修建水车、木栈道、观景平台等。此外,一条3000米长的登山“健身路”供游客健身、观水、呼吸新鲜空气。为了突显民俗特色,彭兴利还设计了具有浓厚满族风情的街道牌楼、文化墙,在显著位置标识了民俗户分布图,使中榆树店村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
让旧日穷乡变今朝富村
一年365天,彭兴利几乎天天都在村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全天候村官”。2009年中榆树店村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整个村庄拆除重建。这遭到很多村民的反对:“拆了房子我住哪儿?”“新房子的质量能保证吗?”面对大家的质疑,彭兴利拍着胸脯保证:“你们放心,我第一个拆房子,我最后一个住房子!”就这样,彭兴利家仅仅住了两年的全砖瓦房,率先被拆掉了。在彭兴利的监督下,中榆树店村用了八个月不到的时间,完成了全村120户标准化农村新居的建设。建房800余间,总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乡亲们都说:“摊上这样一个好书记,是我们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