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这个词诞生了。曾有人对200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59%的人报考动机是为了打好基层锻炼基础、实现人生价值;有41%是为了报考公务员加分、解决就业困难、获得较好的报酬待遇等。
北大硕士霍计武是众多投身到村官队伍中的一员,1983年他出生于河北馆陶的一户农民家庭,2006年考入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他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却选择了放弃。 2012年6月,他通过湖北省统一招考成为金水办事处武当移民村的一名村官,签约3年,担任武当村村主任助理。2013他获得湖北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创业之星”,2014年1月他成为《中国青年》的封面人物。在成为村官之前,他在全球闻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拿4000元实习工资;在中关村企业北京安柯美科技有限公司,他带领一个团队搞软件开发。
在移民村村官的这一年里,霍计武全身心的投入到村里的生活中,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充分运用到具体工作之中,脚踏实地,扎实为民。村民有不懂的事都问他,电脑坏了,灯坏了,他上门修;暑期把孩子送到社区给他辅导作业……他在村里成了无所不能的人。
武当村的档案管理很不规范,他加班加点把所有工作资料分门别类,逐一归档,整编出财务、党建、综治、信访等各类资料30余册,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户档案,实现了村务电子化,极大提升了村办事效率。在工作之余,霍计武到每个村民家中走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释政策、法规疑难,提供市场信息,商讨家庭发展规划等等。2013年5月,霍计武组织大学生村官、残疾人、特困户等14人创办了江夏区大学生村官彩色花生实验种植基地。经过近5个月的辛勤劳作,霍计武他们种植的彩色花生陆续获得丰收,无论是质量、产量,还是口感、价格,都远优于本地种植的普通花生。
霍计武在报考村官时,最初的想法是听说当村官工作轻松,上班只要半天,他打算用另外半天,复习备考,成为北大数学系博士。但当了村官一年下来,他发现生活改变了。霍计武说当村官是为老百姓负责,为他们的幸福感负责。
在江夏区,像霍计武这样的大学生村官有70余名;整个武汉市,大学生村官超过400名。大学生村官身处中国最基层,担负着党的期望和农民的盼望,他们深入农村,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和现实需求,村官们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给农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新的知识和工作方式。大学生村官已逐渐成为关键力量,在工作中,他们身体力行,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群众工作做准备。
笔者以为,这些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在基层享受着“被需要的感觉”,毅然将个人梦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基层广阔舞台上、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成就人生梦想,这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由衷的为这些大学生村官们竖起大拇指,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