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明天就要去村里报到了!”7月4日,记者接到一个新村官的短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兴奋与期待。与这位大学生村官的相识,始于先前他的驻村见习。
那是5月27日,天气闷热。记者来到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燎原社区采访,得知该社区有一位从上海大学音乐系毕业的高材生,在这里做见习村官,便萌生了同吃、同住、同体验的想法。
按照安徽省的选聘政策,择优选聘的211、985高校毕业生,无需笔试,只要经过驻村见习环节,并考核合格,就可以由准村官变为正式的大学生村官。到燎原社区见习的王皓民就是这样一位准村官。
当晚,皓民和我聊了很多,从为什么选择农村、在村要干些什么,到以后有什么憧憬……天南海北,青春梦想,无所不聊。直到凌晨两三点,眼皮撑不住了,才挤在村部的一张窄床上睡去了。正是这一次的长谈,让我对皓民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来自河南农村,尽管学的是“高大上”的音乐学,却始终心系基层。“今年毕业,我选择的都是基层岗位,除了大学生村官就是西部志愿者。”皓民说。
第二天一早,我醒来时,屋外已是熙熙攘攘,一看表,才六点多。“水龙头在这边,早饭在桌上。”王皓民简单交待一句,就出去忙开了。门外,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许多是老年人,从院子到办公室的台阶比较陡,他就搀扶着老人到办公室去。“农村人爱赶个‘早市’,有个什么事儿就早早来村委会了。”王浩民说,“在村里上班哪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咱得围着老百姓的钟点转啊!”虽然到村见习没几天,王皓民已经摸出一点农村工作的门道了。
下午,村里一对在外打工的年轻夫妻回来办户口迁移证明,恰好管这事的村干部不在,这桩“活儿”就落到了王皓民头上。第一次“唱主角”的他赶紧给负责人打电话,证明怎么开、需要哪些证件等等一一询问清楚,并细致地查验各种证件和材料,发现无误之后才出具了证明,并拿到村主任那边审查把关,直到盖上印章的证明交到年轻夫妇手中,王皓民才松了一口气,严谨细致的作风由此可见一斑。他说:“人家在外打工回来一趟不容易,一次性办好能省去他们不少麻烦。”
通过几天的“练手”,王皓民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
恰好当时村里有两项繁杂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将社区残疾人信息和高龄老人信息重新核对统计,并录入电子系统。面对堆满案头的一沓沓原始纸质材料,王皓民主动请缨,把任务揽了下来。起初负责这项工作的小唐并不放心,给王浩民进行了现场演示。“得嘞,我知道了!残疾人的信息就按照纸质表格逐项填进去,高龄老人的信息要把过世的注销掉,达到年龄线的填进去。”王皓民说。“对,不过要仔细点,可千万别出错。”小唐反复叮嘱。当晚,王皓民就对照本子挨个儿录入,一直到凌晨撑不住了才躺下。熬了几个晚上,总算大功告成,抽查的结果是“零差错”。这事儿让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社区书记朱家怀很是满意:“小伙子心思细,领悟能力强,既能吃苦又肯办事,是块做农村工作的料子!”
事情做多了,也难免会露出“新手”的稚嫩来。一天早上,村里一位80多岁的大爷过来办高龄补贴,负责接待的王皓民接过老人手中的材料看了一下,便问道:“老人家,你材料的原件带了没有啊?”老人家一头雾水:“啥是原件啊?我就带了这些东西。”见老人不解,他又说:“这些是复印件,你得带原件过来我看一下。”老人的疑惑更重了:“你个年轻人办事儿咋那么不明白哩?”这时候朱家怀书记从门外走了进来,对老人说:“就是要看一下你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带了没?”老人恍然大悟:“哦,有的有的!”
回过头,朱书记告诉皓民,村里的老人听不懂啥叫原件、复印件,你得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这件事着实让王皓民觉得,农村工作远非那么简单,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本报通讯员 朱永侠 张玉芳
【记者感言】 陪准村官见习的体验式采访,不仅让记者近距离见证了他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更让记者感受到创新选聘方式、提高选聘质量探索的现实意义。在选聘工作中,导入驻村见习环节,有效避免了“一张卷子定人选”的不足。因为,一张卷子考不出到村志向是否坚定,为老百姓办事的热情是否真诚。驻村见习的方式,有助于将那些镀金意识强、只想混个基层经历的大学生挡在选聘的门槛之外。“真枪实弹”的操练远比试卷上动人的话语来得实在。从这个角度说,近年来,江苏、安徽等地对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免于笔试,启动驻村实习环节,有利于“准村官”们更好地找准定位、适应角色,更有利于组织部门选出立志基层、适应基层、建功基层的好苗子,从源头上把好村官工作健康发展的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