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年初,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栏目,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人们在讲述各自独特家风的同时,也在深刻思考家风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美好家风。山东、河南的两位大学生村官结合各自的在村实践,畅谈对家风内涵的深切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着正能量。本报予以刊登,与村官朋友共同分享。
仰仗家风,工作顺顺当当
李艳利和院里的孩子在一起
在河南省郏县李口镇老镇区,有一所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小四合院居。小院里不仅保存着一批古朴风雅的老建筑,还传颂着许多“感恩向善、孝悌忠义、仁孝清廉、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积善积德、规范习俗、团结邻里”的动人故事。
据家族里的老人们讲,这些发生在我们祖辈身上的故事,可靠有据的,至少已经传承了8代。一代代先人反复讲的“家风”,其实就是:仁孝道德,和睦团结、规范行事。
每年,家中老人的祭日,到场祭拜的族人比过春节还要齐全。每次祭拜完先人后,家族里一项传统节目就是,围坐院子里,听老人讲家中先人们的故事:哪个祖辈如何踏踏实实做事取得了丰功伟绩,谁如何积德行善维护了这个家的荣誉,谁的祖先是住哪屋的……这些故事,每年我都要听几遍。从小到大,耳朵都听出了茧,可是大家还都爱听,而且听得津津有味。
小时候我不懂,如今,走上村官工作岗位,日渐成熟的我总算是明白了:大家坐在院子里听家风的故事,不仅仅从故事中传承我们家族的好传统,还是这个大家族团结和爱的象征。听着那些故事,家中的年轻人都很振奋,都下决心尽己所能为这个家做贡献。
我们大家庭里,还讲究规范行事、谦逊礼让,凡事要大度,不过于斤斤计较,看人要看这个人的长处。老人们常用一些先祖宽容待人的故事或是结仇的教训,来点醒我们:“你给别人初一,那个人肯定会想方设法给你十五,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的家风,让我们家里的人,到哪、做什么事都记得这个道理,即便日常有点小磨擦,也很快就能烟消云散。家中的人从不斤斤计较,就拿大家族很常见的分家一事来说吧,我们家历代以来从不提分家,从来都是一条不成文的家规:有能力者外出,留家的人守好这个家。否则,8代人下来,肯定早就没了这个和和睦睦小四合院的存在。
而且,在这个大家里,大伙还都能吃亏,说脸上吃亏心里舒服,占便宜整个人都觉得不自在。我还是孩童时,就失去了父亲。记得灵柩入土的那一刻,村里有人说风凉话:“小艳利的苦难日子开始了。”似乎,我的眼前是一片暗淡。是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让我不再孤寂。今天在这家,明天在那家,供我吃饭、睡觉、买衣服、交学费,从没一个人嫌弃过我。这才造就了今天的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愿意去帮助别人。
我们家的家风,也影响了周边很多村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回村工作后,第一次接手一项征地任务,几户村民的工作特别不好做,村、乡联合工作组几次做工作都没取得一点进展。有一次,村书记带上我去“观摩”他们做工作,我走在最后面,就是去凑个数的心态。没想到,刚一进门,那家的老人没理其他村干部,反而很热情地招呼我。他说,认识我祖父、我父亲,多少年前都给过他家很大帮助。听村里人说我现在回来当村官,既然是我上门了,他二话没说就签了字。
还有一件事,村里要调整村民的自留地。有一位老人自留地种了一些还未到上市期的蔬菜,所以暂时不肯调换,谁去劝说都不行。于是,书记又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我,让我去做工作。谁知,老人听我说了来意后,沉思了一下说:“艳利来了,就是菜烂地里不要也算了,调吧!”事后,我问他原因。他是这么回答的:“在我最艰苦的时候,是你的上辈人帮了我”。几十年前,他家成份差,三十大几才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儿子三岁时不慎摔伤骨折,如果不去医院救治,就很可能残疾。借遍亲友才借了3元钱,远远不够治病的钱。这时,是我三姥姥慷慨解囊垫付了医药费,并介绍了一位好医生给他,才有了现在他幸福的一大家子。
我家的家风,宽厚、温暖,不仅当时受益,还惠及了很多像我这样的后人。我当村官以来,村里人都很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这让我的工作如鱼得水,干得顺顺当当。我何德何能,能让众乡亲如此待我?这还不是家风的功劳吗?体味了这份甜蜜和温暖,我又怎能不把我们家的好家风传承下去从而惠及更多的人呢?我祝愿我的家永远美好如初,同时也衷心祝愿我们的好家风代代流传,为小家也为大社会的和谐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河南省郏县李口镇东南村副书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