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大学生村官吴建琨(左)正为前来调研的文化部部长蔡武(中)介绍村情。 许虓 王佳摄
成立社区演艺协会、兴办“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组建“红映文化传播专业合作社”、村民人手一册“文化素质档案”……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大学生村官、西华社区副主任吴建琨用3年多时间倾心打造的文化惠民“西华模式”,不但受到乡亲们的热捧,连前不久到社区调研的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蔡武也夸他“不简单”。
文化惠民,先从打字员做起
西华社区的位置得天独厚:东邻滇池,南面观音山,西有世界蝴蝶园,北靠西山……一个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体经济较富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
2010年9月,吴建琨被选聘到西华社区当村官。社区正申报“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试点,他主动请缨,挑起了“村文化总干事”的担子。“一个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小儿子’,搞文化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嘛!”有人提出了质疑。
吴建琨也听到了,但他并不急。当时社区缺乏会打字的人,于是“打字员”成了小吴的第一份工作。他还利用在大学里辅修的法律知识,帮村民提出文书里的一些法律疏忽,后来直接代写起了合同、协议书……来寻求帮助的居民越来越多,吴建琨渐渐成了村民心中的“百事通”。他发现群众给自己的笑容多了,自己说话有人肯听了!于是,他趁热打铁,从宣传发动入手,加速文化惠民示范村申报工作,放弃节假日报材料、找资金。
2011年3月,西华社区被正式确定为云南首批开建的38个文化惠民示范村之一,昆明市独此一家。众望所归的吴建琨被选为项目负责人。此后,他结合西华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创建方案:以演艺协会为抓手,文化乐民;以培训学校为阵地,文化育民;以文化合作社为载体,文化富民。
尽管不是文艺专业出身,但吴建琨对于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的思路非常清晰:他一手组建了村文化干事办公室,依托这个平台兴办乡村文化大舞台、民族刺绣工坊、乡村文化小超市……让这个滇池边的古村落,到处飘溢着文化的芬芳。
演艺协会,让社区天天笑声不断
走进西华社区,满眼皆是翠绿的植物、青瓦和粉墙,宽敞整洁的社区主干道两旁,墙壁上绘满了社区居民手绘的乡土小画。有村民告诉记者,顺着这条昆明唯一的村级“文化大走廊”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座戏台模样的房子。台两边一副对联引人注目:“关注一个成长的心灵、播种一个灿烂的明天”。据说,吴建琨参与建成的这个占地108平米的大家乐乡村文化大舞台,天天有表演,每到节假日还有大型演出。
“台上这几位,可是我们社区的‘名角’,都有大批粉丝的。”红映居民小组花灯戏队队长柳华指着正在舞台上表演《歌唱新农村》的几位花灯戏演员向记者一一介绍:“这是杨会琼,连续14个村级‘春晚’登台的大腕!”“那个更牛,杨春林,我们社区最资深的艺术家……”
尽管不是什么节假日,但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花灯戏,还是吸引了数百名居民和游客驻足观看,博得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节目结束后,红映队“台柱子”杨会琼接过话头说:“刚过去的春节,我们一口气排了60多个节目,大年初一演到初六,每天8场,场场不同样!”
忙时务农,闲时唱戏,别看都是业余演员,可是唱功走台,一招一式,个个有板有眼。“我们人是业余的,可水平一点不业余,队伍也专业,还有企业冠名呢!”70岁的居民杨春林从20岁开始唱花灯,他对社区花灯戏的过去历历在目:“这几年要说变化,还是小吴来了之后。以前我们自娱自乐,水平低,节目少,生存艰难。他为我们办了一个专业的演艺协会,让我们的花灯戏真正迎来了春天!”
而在西华,像红映花灯戏队这样从“惨淡经营”境地中重新迎来“春天”的花灯戏队,有6支之多。吴建琨究竟施展了什么魔法,化腐朽为神奇?他牵头成立的社区农民演艺协会,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解决经费问题。经他和社区干部多方奔走,成功组建了一个由7家企业联合资助的“爱心企业文化惠民资助基金”,为6支花灯戏队都拉到了赞助、冠名。每周二、周六,协会还组织市、区两级文化馆的专业老师为队员们开展专业培训。“协会还定期评优,由居民票选‘村星’,鼓励演员们比、学、赶、超,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专业队伍叫得响,我们业余团队也不赖。”一位社区居民说道,每天傍晚,社区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到社区大大小小的广场、空地上,齐跳广场舞、健身操,社区天天笑声、歌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