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霍计武组织武汉市江夏区8个乡、街(办事处)的10名大学生村官,创建江夏区大学生村官彩色花生实验种植基地。图为9月26日,霍计武(左)和大家一起收获彩色花生。 胡芳川摄
编者按 日前,一位大学生村官吐槽:难得有个周末,和朋友玩得正欢,岂料村书记打来电话,让她赶紧回村加班,赶写一份材料。她虽心里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服从。不少村官表示,类似的遭遇也经常碰到。
众所周知,在基层工作不比在机关,“五加二、白加黑”,“星期六基本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是工作常态。那么,如何对待休息日加班呢?是消极抵触、被动应付,还是坦然接受、主动面对呢?这不仅涉及到能否真正融入基层的问题,还关乎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乃至村官的成长成才。本报约请几位大学生村官聊聊这方面的话题。
起初不理解,现在欣然接受
邢仙(安徽芜湖县湾沚镇津元村书记助理):村干部心里都清楚,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村民打电话有事,就得有求必应。一开始,我无法适应这种作息制度,满肚子委屈。
一天凌晨5点左右,我还在熟睡中,电话铃突然响起来,村主任急切地对我说:“小邢,村部现在有个村民来开死亡证明,你赶紧去一趟啊,人家等着呢。”我赶紧起床奔到村部,看见一位大叔在村部门前焦急地来回踱着步子,我上前问他:“大叔,您来办理死亡证明的?”“是啊,姑娘,我妈昨晚去世了,我们准备今天早上送去火化,所以要先到村里把死亡证明开好,再去办理其他手续。”后来我问其他村干部,开死亡证明为何那么早?他们告诉我,这是农村的风俗习惯,火化队伍出发是赶着吉时的,一般都比较早。原本感到委屈的我终于理解了。
在农村工作三年,我切身体会了农村工作的特殊性,也从当初对农村工作模式及时间的不理解到如今的欣然接受。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融入农村、农民,就要做好奉献青春的准备,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要为百姓办事行方便。工作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时常加班,没有周末,对于每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可能都会抱怨、委屈,但农村自有其不同于企业、机关的生活工作节奏,如果身处农村,却仍然要准点上下班,享受正常节假日,恐怕无法融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