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大学生“村官热”:梦想还是跳板?
2013-07-22 17:17:00

  随着2013年甘肃省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结束,“村官”再次成为高校毕业生中最惹眼的热词。

  “村官热,—方面反映出了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另—方面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将理想植根于现实的沃土,愿意去农村锻炼自己。

  但记者采访发现,这种“去农村”就业的选择,多少包含有“被逼”的无奈。那么,大学生“村官热”,到底是梦想还是跳板?到底是响应国家政策,还是就业重压之下的曲线就业?

  最难就业季下的“村官热”

  7月13日,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选拔考试在14个市州同时进行。继“公务员热”之后,“村官热”又成为当前最惹眼的热门词。

  “最难就业季”的出现,外加各级政府部门对在基层就业给出的政策优惠,使以往备受冷落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开始受到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青睐,其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公务员热。

  今年我省对大学生村官选拔提高了门槛:必须具有2011年及以后毕业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及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项目人员方可报名。

  但高门槛并没能阻挡高校毕业生的参与热情。据统计,不足两万个岗位,共有15.3万名考生竞争,比去年增加2.2万人。其中,报考“村官”

  职务的就有7902人,报名比例比去年大幅上升。

  “在‘最难就业季’下,要去乡下当一名村官也非易事。”对此,刚参加完考试的王军锋深有体会。在庞大的报名队伍中,王军锋觉得自己条件更为优越,2011年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本科,党员,有工作经验。但走出考场后,激烈的竞争压力让他一下子没了底气。

  尽管已经参加了“国考”、“省考”和各级事业单位的招录考试,但王并没有放过这次去基层就业的机会。“就业压力有目共睹,目前年龄、学历等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报名前抱了很大希望,但现在并没有押重注。”对于这次考试,王坦诚并非要“势在必得”。

  村官热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就业难。有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我省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还在加剧,今年全省有18万余

  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待就业。

  村民和大学生各怀心思

  王军锋此次报名选择了临洮县洮阳镇,相对于要面对的农村工作,和众多考生一样,他更看重的是可以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村官不可能干一辈子,主要的还是看以后能不能调到乡里或者考公务员时享受优惠……”王对自己报名的目的直言不讳。

  王所说的“优惠政策”是指今年3月份省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大学生村官给出的政策支持。内容包括大学生村官工作期内可享受到的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和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险;自主创业时可享受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考公务员或考研时可得到加分及优先录用待遇;晋升职称时可享有优先权等14项优惠措施。

  多项扶持政策却没有让报考的大学生做出长期扎根农村的打算,众多考生都将“当村官”作为今后升迁或再就业的捷径,“到农村就业今后能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成了不少大学生选择“村官”职业的共同理由。

  报名的大学生各怀心思,村民心中却充满担忧。“村官本身是以为人民服务和奉献为价

  值取向的公职岗位,但抱着服务与奉献心态去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临洮县洮阳镇兴荣村支书李应录对不少考生因看中了“优惠政策”而“趋之若鹜”的现象表示担忧。

  李介绍,目前农村缺少的是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选聘的“村官”学历虽高,但普遍存在学用脱节现象。他认为选择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热爱农村、有理想、有抱负,愿意在农村发展;其次要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涉法、涉农知识,能发挥优势带领群众致富。

  “如果让抱着混日子的大学生来引导农民搞生产,干不好就可以拍屁股走人,而农民们则输不起,一旦大学生‘村官’撂下个烂摊子,最终遭殃的还是农民。”李认为,大学生要帮助农民治理村务,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快农村发展,前提是必须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的疾苦有相当的了解,对农村的发展有足够的思考,能够被所在村庄的农民信赖。

  “但这一切并不是一张大学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书就可以解决的,假如你连农村耕种的基本时令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带领农民搞好生产?”他说。

  “村官热”背后的无奈

  “村官选拔”大学生与农民各怀心思,这让政府这个“中间人”面临尴尬,而如何消除双方疑虑则成了一道难题。

  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甘肃省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公开表示:“大学生村官工程是个培养工程,不是就业渠道。”

  “问题是现在不少报名的大学生都将‘村官’当成了一种就业渠道,先就业再择业,等服务合同到期,有了基层工作经验,再选择别的职业就可享受优惠政策。”有关专家表示,由于许多考生选择去农村,却没有做好扎根农村的打算,因此很难成为农村的主人。

  “大学四年,家里已经举债数万,很难从经济上继续支持回家创业。”对于不愿意选择扎根农村的原因,王军锋表示,越到基层,机会相对越少,农村更是,如果回农村,没有“自我实现”的期许和途径。

  也有不少受访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不愿长期扎根农村,主要原因是后续安置和保障没有做好。有数据显示,我省从2008年启动实施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五年时间共选聘大学生村官5919名,但分流安置的只有1523名,安置率不足2.6%。较低的安置率难以吸引这些高校才子的眼光。

  “无论如何,大学生当村官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我们必须支持。”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有发认为,由于近年来招聘的年轻公务员,多数是直接从家门到校门,最后进入机关门的,很多人不会与老百姓打交道。所以从当过“村官”的大学生中选取公务员,工作中会更懂得理论联系实际,这比充实和提高公务员队伍更为重要。

  “大学生村官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考试,面对升迁,不能将考试当成升迁的捷径。”李建议,大学生村官要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学习,如此实现“下得去、上得来”。

来源:每日甘肃   作者:完颜华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