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胜镇川南生态蔬菜科技园里,这样的一群劳动者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年轻,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在自己的创业基地里埋头苦干,他们就是得胜镇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组成了创业发展团队,一心想着通过自己成功创业,带领村民们共同发展,当好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下定决心努力闯
“一开始他们找到我告诉我要成立大棚蔬菜产业创业园,要我在技术上指导他们,我真的以为他们是心血来潮,干不了两天就会打退堂鼓。这群孩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哪里吃过种菜的苦头啊。真没想到,他们会干得有模有样,这群孩子真敢闯!”说到这群大学生村官,园区的科技特派员阎运德一个劲地竖大拇指。
在创业基地埋头苦干的大学生村官
在得胜镇接官坝村的川南蔬菜生态科技园里,有一片大棚前面竖立着醒目的标牌“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这里就是大学生村官们的创业基地。在他们集体的努力下,接近3亩的大棚内整齐地排列着一行行的茄子秧苗,每棵秧苗上都挂着紫色的沉甸甸的果实。大棚里,一些工人正在给秧苗浇水,一群年轻的身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们正是这个创业园的主人,得胜镇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挽起裤管,把水细心地浇灌到每棵秧苗的根部,举手投足间显出农民般的老道。
自从决定要创业,成立创业园区以来,他们就在大棚里扎了根,每天除了帮助村支书、主任处理村级事务,其余的时间都一直泡在大棚中里。烈日当头,大棚里呆着像蒸桑拿,他们没有叫苦叫累;浇水施肥,一干就是半天,他们没有叫苦推诿,除草修枝,双手都磨出了水泡,他们一直埋头苦干。 种植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会亲自参与尝试并认真做好记录。下底肥,育苗、栽种、浇水、治虫、修剪、吊绳、采摘,每一步都不落下。“我们就是想把技术学到手,搞明白,以后才能教给更多的农民,带领他们一起致富。”村官创业组的负责人韦方利这样告诉笔者。“我们在商量的时候大家就做了决定,怕苦怕累就不要干,既然要做,就要做出成绩,做出示范效果。”
身兼两职为村民
“现在我们都是有双重身份的人了,既要协助村两委管理好村级事务,又要当好‘菜农’,带领村民发展大棚蔬菜产业。”说起这个,他们都是一脸的自豪。
从学校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巨大的转变并没有难倒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后,得胜镇的这一群大学生村官顺利的完成了角色的转变,积极的融入到了农村的生活。为了更好的相互借鉴,交流学习,他们成立了希望村官团,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较早成为村官的韦方利成为了团长,负责组织活动。大学生村官们在平时做好村级事务的同时,积极走街串户,了解村民情况。得知村民们都有强烈的创业致富的愿望,只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及对创业失败的恐惧后,他们心中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理想之火点燃了。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成为了他们的又一责任。
得胜镇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市场也得天独厚。只是传统的种植方式产出有限,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强,只能适应节气种植。在了解完这些后,村官们立即下定决心,种植大棚蔬菜。为了能掌握大棚蔬菜种植的技术,他们到江阳区考察学习,聘请专家讲课,购买书籍进行学习。他们参与了专家进行指导首次种植的全过程,并做了详细的记录,逐渐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他们首次尝试自己亲自种植的茄子已经挂果,收获在望。
示范带动谋发展
在他们成功的尝试下,有好几户的村民都想跟着搞大棚蔬菜种植,他们从江阳区请专家和蔬菜种植大户给群众讲课,提高他们种植知识,增强信心。在他们的带动下,接官坝村外出打工的几个青年也回乡开始了大棚蔬菜的种植。“回乡青年创业园”应运而生。
随着种植蔬菜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官们又开始考虑起销售的问题来。“可不能让村民们辛辛苦苦种了半天却卖不出去啊!”韦方利说。为解决好种植户“种菜苦、卖菜难”的问题,促进大棚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2年5月,由大学生村官牵头成立了集生产销售、科学研究、宣传推广为一体的得胜镇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提出了“走合作路、启科技门、绘致富景”的发展口号。
眼看着长势喜人的各种蔬菜就要城市上市了,村官们又开始计划着和超市合作,对接的问题了。“如果能走进超市,那我们的销售就会更有保障了,蔬菜产业的发展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说起下一步计划,村官们信心满满。
政府对大学生村官们带头发展产业积极致富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除了在土地租金方面给予优惠外,还对村官的创业组织进行了创业培训,安排科技特派员教授蔬菜种植技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好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才吸引了更多村民投入到发展蔬菜产业中来。
“我们都是农民家里出来的孩子,我们创业的目的不单纯为赢利,积极带动当地群众发家致富才是主要目的。”朴实的言语中道出了他们扎根农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最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