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三位年轻大学生村官这样趟出富民路
2012-12-28 10:16:00

  “金银花”托起“绿色银行”梦

  2009年5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法律系的钱林君来到浙江建德寿昌镇石泉村担任村官,不久,她就成了村里男女老少都欢迎的“金银花”。

  钱林君发现,石泉村四面环山,植被茂盛,发展种植业大有前途,尤其是村里有一块荒芜多年的橘子山,一直无人种植,十分可惜。如果能利用起来,种些特色产品,也许会增加经济收入。

  “这片山地荒芜,土壤沙粒重,不经晒,种什么都没有收成,何况种经济作物,这真是把钱往水里扔,有去无回呀……”没想到,钱林君的想法遭到家人的反对,当地的一些村民知道后,对她的想法也不看好。

  面对种种压力,钱林君没有气馁。村领导对钱林君的创业想法也给予极大支持。“小林君能大胆将荒山利用起来,给村民带了个好头,应该给予帮助!”村主任叶祝成说。

  2011年初,钱林君开始一个人起早摸黑地扎根在基地,对荒芜多年的山地进行深挖。时间一久,手上磨出了水泡,人也变黑变瘦了,可她一直坚持。60多岁的母亲目睹女儿一个人在山里劳作,心中不忍,卷着铺盖和女儿住到了一起。

  经过几个月努力,母女俩终于将这块面积50多亩的荒山整理好。然而,到底种植什么好呢?一次偶然的机会,钱林君在山坡上看到,一些野生的金银花长势十分旺盛,花香迷人,她觉得这块山地的土壤对种植这类作物肯定是适应的。于是,她上网查找,发现山东、河南等地是金银花的主产区。2011年10月,她以每株3元的价格分批从河南、山东等地,购买了1.5万株树形金银花。

  从此,钱林君母女俩每天清晨6时左右上山,一直要忙到傍晚7时左右才回家,对种植的金银花幼苗进行锄草、施肥、修枝、整形等。夏天,经常会有一些蛇、野猪等动物出现,起初钱林君心里有点畏惧,时间一久,再也不害怕了。

  “两三年之后,这片金银花就能大量采收,届时我将购买烘干机,对花蕾进行深加工。”钱林君说。在村民心中,钱林君就像一朵盛开的金银花,距离“绿色银行”的梦想越来越近。  本报通讯员 宁文武 程建全

  从“围裙书记”到“草莓书记”

  虞根华现任江苏沛县大屯镇石大屯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9年,他刚到石大屯村时,村民们主要是种植粮食和普通蔬菜,一年忙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实地调研后,虞根华产生了种植草莓的念头,但绝大部分村民觉得他年纪轻、没经验,前期投入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都抱臂观望。

  关键时刻,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帮他筹集10万元资金。他联合6名大学生村官,带着工人建起15栋大棚,创办了大屯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引进名优品种和先进技术,重点种植设施草莓。

  大棚建起来后,他们把家搬进了棚里,一门心思扑在种植草莓上。他们一起学习新知识、捕捉新信息。当年,每栋大棚取得了万元的好收益。

  村民们看到如此高的种植效益,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一起种草莓。这个效果正是虞根华所盼望的。第二年,120多户村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新建800多栋钢架大棚,小小创业园发展成千亩连片的设施草莓种植园。为提高产品知名度,他们注册了“大风歌”商标,设计了草莓包装箱,推动“大风歌”草莓进驻超市,有效地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上了规模后,虞根华和其他大学生村官把全部时间都用到了指导村民发展设施草莓上,并以每年8万元的高薪聘请了5名技术人员,为草莓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推广日光能高产栽培技术,他还带头承包18栋日光能温室,把第一批投资建设的15栋钢架大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转让给贫困户,并和4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为他们垫付种苗和农资。

  草莓种植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几年有大棚的农户,每栋效益都在1万元以上,没有大棚的,在大棚里打工,每个劳动力的年收入也不少于1万元。

  虞根华刚到村任职时,卷着铺盖住进了村里,村民们看见他系着红围裙、手忙脚乱做饭的样子,开玩笑地称呼他“围裙书记”。现在,大家真正把他当成了发家致富带头人,“草莓书记”被大伙叫响起来。当他因高烧住院时,很多乡亲放下农活赶来看他,其他病人都羡慕他有这么多“亲戚”关心。看着乡亲们焦急的眼神,听着他们温暖的话语,虞根华由衷地感到一种幸福和满足。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赵月 田中奎 宋宝举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