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一个“集”字,帮扶学子合力前行
2011-04-22 12:00:00

  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要想尽快成为合格的村官,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帮助他们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和身份的转轨?近年来,各地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之家、大学生村官班委会等形式,搭建起大学生村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平台,使大学生村官平稳度过“断乳期”,干事创业的潜能尽快得到释放。

  集中管理,平稳度过“断乳期”

  过惯了学校生活的大学生村官,一离开校门,就要独立面对社会,处理问题,往往会有诸多不适应。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借鉴在校生管理模式,试行大学生村官班级管理制度,将全区71名大学生村官组成一个班集体,实行大学生村官自理、自管、自治,帮助大学生村官平稳度过刚出校门的“断乳期”。

  该区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主任为“班主任”,副主任为“班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等问题,同时民主选出“班长”等班委成员。全区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由大学生村官推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大学生村官的联络,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村官动向,负责召集各类会议、策划各类活动等。

  一般工作性事宜由班主任向班长下发通知,班长向各小组组长转发通知:如果遇到紧急通知,可以直接通过飞信平台向全班同学发送。在文峰区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丽娜看来,班级管理制度“既快捷又方便,避免了行政机关层层下发通知的繁琐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集体生活,学习交流都方便

  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来说,基层生活的单调是个挑战。加上在异地工作,怎样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集体生活是很好的办法。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三余镇2010年选聘的16名大学生村官中,家在本地的仅3人,外地的13人。通州区充分考虑外地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困难,本着交通便利、生活便捷、居住安全的原则,在各镇成立“大学生村官之家”,建设集中居住区,合理安排宿舍、食堂、浴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功能用房,统一购置床铺、被褥、办公桌椅、厨具等生活必需品。现任三余镇大乐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的王克兢说,

  “虽然我们是外地人,但通州为我们组建了新家,生活、工作都很方便。”

  “大学生村官之家”不仅方便生活,还成为大学生村官们的精神家园。集中居住区的活动室作为全镇大学生村官的集中活动场所,各镇大学生村官每周自发组织一次集中学习交流活动。相关镇党委每月还邀请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镇、村干部或老党员为大学生村官介绍镇情、村情,上党课,讲传统,开展互动交流。

  辽宁省铁岭县建立了大学生村官QQ群,为大学生村官们搭建起信息互动、情况互通、工作互助、困难互帮的交流平台。QQ群的建立既能使组织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又拉近了组织和他们的距离。

  集成创业,分工协作出成果

  农村发展涉及各种知识多种技能,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可能一下子什么都会。已经当选为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镇何官屯村村委会副主任的赵鹏飞,刚开始常常要面临一些农业技术问题,“比如谁家养猪碰到问题啦,谁家种地有了疑问啦”,学会计的他对这些可谓一窍不通。他把这些问题带到班里,那些学养殖种植的同学便成了他的“救兵”。

  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组织,产生的最大效应就是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集成创业,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合力。

  湖南省益阳市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成立“大学生村官之家”。大学生村官们及时整合各自村庄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实现了共谋发展、合作共赢。在合作模式中,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定位,如清溪村等明星村庄承担“展示厅”的作用,集中展示各地村庄形象和特色资源,宣传推介益阳乡村文化;香稻村等具有特色资源的村庄主要承担“生产车间”的作用,通过产品精加工来实现村域经济发展;处在发展中的村庄承担“人力资源中心”的作用,通过联村信息平台谋求项目支持,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逐步增强发展后劲。“这种模式既避免了村庄重复建设,增强了区域内产业衔接,又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提供了平台,使其专攻一技即可赢得全局。”益阳市委组织部部长彭爱华说。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刘云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