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综述
2011-04-15 12:00:00

  随着今年各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幕的拉开,火爆的报名场景近来在各地陆续上演。

  大学生,曾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村官,是中国最小、人数最多的“官”。如今,两者结合生成了一个充满时代感的响亮名词——大学生村官。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进步、与农村共发展成为当代青年才俊的执着追求。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奋斗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找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古人的话,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干部队伍中“三门”(家门、校门、机关门)干部比例持续上升。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也就不了解中国,培养一批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队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省份就推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1995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施“雏鹰工程”,当年从200多人中下派13人担任村长助理。

  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2008年,党中央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作出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从此,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驶入快车道。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优化选聘标准。名校生、优秀学生干部、中共党员成为今年选聘工作的热词,大学生村官的选聘门槛逐年提高。4月7日,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带队、12个地市组织人事部门组成的庞大选聘团队,来到北京大学召开推介会,向在京重点高校学生推介江苏村官。赵永贤一句“江苏各级领导干部都会把大学生村官当成‘宝贝’”的话语,点燃了莘莘学子到基层干事创业的激情。

  ——开展特色培养。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尽快转换角色,各地着力打造个性化的培训路径,落实结对帮带制度。广东佛山市南海区采取“专题式”培养和“舞台式”锻炼相结合的机制。针对农民增收、土地开发等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举办论坛等形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同时,给予大学生村官独立工作、决策的舞台,让其独立作一次决策、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独立主持一次会议、独立帮办一件实事,切实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能力。今年3月22日,新疆阿克苏地区首批130名大学生村官赴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4所院校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培训,全方位地帮助他们提高岗位技能。

  ——谋划发展前景。引导期满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各地不断创新机制,确保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深造5条“出路”条条畅通。北京市两届合同期满的475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4423人实现了流动发展,占总数的92.9%,其中300多人转岗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四川省今年乡镇党委将集中换届,省委办公厅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拿出一定数量党委委员候选人名额,面向大学生村官中的优秀党员定向选拔。

  浪花一朵,投入大海不会消逝;玉石一颗,打磨愈久光华愈灿。广大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摸爬滚打,在处理基层矛盾过程中经受历炼,赢得了基层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广袤原野群星璀璨。

  2008年10月,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揭晓。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