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追踪几位党员大学生村官
2011-07-01 12:00:00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其中进入村“两委”班子的约有2.6万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有1500多名。

  “七一”前夕,本报记者追踪采访了几位大学生村官中的基层党组织领头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农村锻炼成长的理想抱负,把人生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激情与真诚。

  服务农民,演绎鱼水情深

  80后、大学生,能不能适应农村的艰苦?会不会有心态的落差?当初,很多人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们。然而,大学生村官党员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比前辈们逊色,在服务农民中演绎新时期鱼水深情。

  云南省十佳大学生村官张学凤,2008年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任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河镇永平村党总支书记助理。2010年4月5日,在党员群众的一片掌声中,她当选为永平村党总支书记。“这掌声,带给我的不只是豪情,更是思考和责任!”张学凤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2010年4月25日深夜2时,一场暴风雨过后,张学凤接到牛场村民小组瑶族特困户冯美英带着沙哑哭腔打来的电话:“我家房子的石棉瓦被风刮飞了,张支书你快来看呀,你一定要帮忙。”放下电话,张学凤叫上村委会主任马洪林,打着手电筒,连夜步行1个多小时山路赶到冯美英家。当看到冯美英家的房顶一片空荡荡时,张学凤忍住眼泪边安慰冯美英,边想办法安顿好一家人,这是张学凤任村党总支书记第20天度过的一个不平凡的雨夜。天一亮,张学凤就赶到县民政局反映情况,当天领到60块石棉瓦并亲自带人送到冯美英家。冯美英感激地说:“感谢张妹子,你可是我家的恩人啊。”

  2008年毕业于长江师范学院的周晓琳,怀着梦想,报考了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被选派到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镇镇南村,2009年担任该村党总支书记。

  彭水是个“老少边穷”县。刚到村,周晓琳便揣着民情日记,带着暖民之心,顶着大太阳走家串户,了解民情民意。短短一个月,她就接触群众2000余人次。“李前菊:儿子残疾、贫困、低保户,帮助发展一个致富项目;杨仕顺:50年党龄老党员、大儿子去世、贫困,落实低保,节日慰问……”很快,周晓琳的民情日记就记了厚厚一大本。看到村民田间劳作,她也会挽起袖子,跟着一把种子一把肥料一瓢清粪地干。村民见了直翘大拇指:“城里妹儿不娇气,难得!”

  为让有困难的群众及时找到村干部,周晓琳要求每位村干部固定在村委会值班,并且把星期二定为书记接待日。同时,将村委班子成员的电话全都印到连心卡上,发到村民手中。一天,无儿无女、腿脚残疾的五保老人任正明病了,邻居赶紧给周晓琳打电话,她第一时间联系车送他到医院,还垫付了500元车费和门诊费。任大爷病好了,对周晓琳直接叫“小女儿”。

  提升农业,嫁接全新理念

  小小村庄,为大学生村官党员们提供了绝好的实践舞台。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富民故事。

  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小丰营村是延庆县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年产蔬菜220万公斤。可是,该村多年来卖菜,都是靠菜商上门收,菜农自己蹬三轮车进城叫卖。自从大学生村官谢萌萌来到该村担任书记助理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现在网络买卖这么红火,交易量大、覆盖面广、成本低,我们为什么不能网上卖菜?”今年1月,谢萌萌的网上蔬菜超市开业了。刚开始几天没一个客户,她就四处发帖、打广告。为了保证品质,她将本村的蔬菜都贴上了可溯源的电子标签。每次,都是先接单、后采菜,5小时内送到客户家中。遇到客户不在家,就在客户较集中的小区设立蔬菜保鲜柜。今年春节期间,网上菜店生意很火。最多的一单,整整400箱蔬菜。最远的,还销到了东南亚。虽然,眼下网上卖菜还不是蔬菜销售的主流,但却悄然改变着蔬菜村的卖菜传统、菜农理念和眼光。“未来,我希望,能直接通过网络把更多的菜卖到国外去。”

  高旭彬,2007年毕业于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井冈山大学。毕业时,有着江西省学联主席经历的他,曾有机会到上海工作。最后,他放弃了去上海,成了山西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

  东马峪村是传统的葡萄种植区,以往却常因收购价低,上好的葡萄烂在地里,村民增产不增收。为葡萄找销路、帮村民增收入,高旭彬跑到清徐县城、太原、榆次等地了解市场,发现同样的葡萄,超市里的价格要比外面高很多,需求量也大,便萌生出把葡萄卖到超市的想法。

  他马上联系邻村的纸箱包装企业,用高于市场价收购葡萄。村民们很不理解,纷纷议论“这小高在折腾什么”。接着,高旭彬把收购来的葡萄装进印有“清徐葡萄、皇家贡品”字样的包装盒里,给乡里一个已占领太原超市的葡萄大户供货。就这样,东马峪的葡萄顺利地卖到了城里的超市,第一次就卖了1万斤,价格也从原来的每斤2元卖到了6元。村民们拿着分红的钱个个笑开了花:“大学生村官就是本事大!”

  引领农村,绽放青春理想

  今年4月底,在湖南省涟源市安平镇水平村第八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中,27岁大学生村官、水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海,以95%的得票率,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而李海当初到村的第一大手笔就是倡议先建文化楼。

  水平村曾经是一个水、电、路都不通的闭塞贫困山村。由于穷,这个仅500多人的村子,“老光棍”竟有10多个。水平村的发展,是从3年前那次村“两委”务虚会上开始的。当时,李海提出,全村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翻修改造废弃多年的村小学,建成水平村文化楼。他的提议立即遭到反对:咱们村当务之急是要寻找脱贫致富的产业,搞这个虚家伙干什么呢?再说,钱从哪里来?李海慷慨陈词:我们是要找致富的路子,但没有文化、没有科技,致富产业是搞不起来的。没有钱,他从家里拿出了1万元积蓄,他的举动感动了干部群众,大家纷纷捐款。9个月后,文化楼建起来了。楼里办起了少儿之家,成立了青年创业中心,建起了农民科技培训学校,还有电教室、广播站和涟源市规模最大的农家书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文化楼为村里引进了技术和人才:涟源、娄底两市农林、水利、科技等部门的领导来了;金银花专家王晓明博士和另外9位科技专家来了,他们以顾问的身份,助推水平村科技兴村。

  今年,水平村又正式启动了另外两个更具诱人前景的项目。一是以德仁公司的技术作支撑,在金银花基地里引进套种1000亩红豆杉,目前已成功移栽200亩;二是与湖南回春堂制药公司合作,建立800亩药材基地,目前已签订协议,正在炼山整地。李海因此被评为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

  在湖北孝昌县邹岗镇香铺村,提起村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喻峰,人人都竖起大拇指:“那绝对是我们的好干部!”

  “大伙要想富,必须学技术。”喻峰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制定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实用农业技术和工作技能培训计划,并利用村远程教育平台,提高大伙儿增收致富的能力,让大家靠“技”致富。

  “创先争优,就要创争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来。”为壮大香铺村的特色产业,喻峰联合部分村民成立了全县第一家集太子米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性合作社——孝昌县香铺太子米专业合作社,并被大家选为理事长。为了合作社的发展,他苦学法律法规、农业合作社发展等知识。目前,合作社已有网络农户16户,拥有太子米基地近300亩,预计全年可实现利润收入3.5万元,使合作农户人均增收300多元。

  新思路给力新农村建设。在喻峰的努力下,全市首个村级网站宣传服务阵地——湖北香铺网于去年11月开通,香铺村开始用网络这个新媒介,宣传村级工作、精神风貌、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的新鲜成就。

  2010年,香铺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特色村”。“要知道,全湖北不过两个村入选。”这让喻峰颇感自豪。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