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村官“娘家人”的忧虑值得重视
2011-10-28 12:00:00

  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近期召开的全国“985”高校村官工程座谈会上,一些高校负责这项工作的老师说,为了选拔更多优秀毕业生进入“村官”队伍,近几年学校宣传、动员的力度越来越大,并对在村任职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但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娘家人”,也有一些高校的同志反映,少数地方对大学生村官重视不够,关心不到位,培养不得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选聘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

  上海交通大学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一直很积极,该校就业中心副主任张仁伟介绍,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今年8月,学校专门派员赴重庆等地跟踪考察该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重庆,不仅大学生村官待遇有保障,而且培养措施也很到位,但是,有的省份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明显滞后,我们的毕业生在这些地方开展工作遇到不少困难。比较下来,我们自然更愿意把毕业生推荐到重庆。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母校,对这种工作不平衡的现状深表忧虑。”张仁伟说。

  张仁伟的忧虑,其他高校的老师也有同感。一位东部高校不愿公开身份的老师说,在某地的一次大学生村官培训会上,当地领导竟然对大学生村官说,给你们这个机会要知道感谢,不然也要在家浪费三年。“招聘大学生村官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我们的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才去当‘村官’的。”这位同志还反映,该校有位毕业生由于文字能力强,经常被借调到乡镇办公室打字记录做“秘书”,下村快一年了,农民还没见过他长得啥模样。

  高校同志反映的情况的确存在。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大学生村官,他所在的村是个贫困村,这位“村官”一心想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便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搞苗木种植。由于苗木种植见效慢,两年过去了,还未见效益,他已经撑不下去了。当初合作社共投入50万元,其中这位“村官”个人投入近20万元,均是借的和贷的。他告诉记者:“我一个月到手的工资才1300元,怎么还?地方上没人帮我,回头想想当初真是太冲动了。”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对于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来说,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在农村创业谈何容易?如果当地不主动跟进服务,积极提供帮助,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一定会受到挫伤,那样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一两个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一两所高校的积极性,而是大学生村官事业。希望各地对此都能切实重视起来。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丁青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