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同样是养鱼,收益却提高了三成
2012-11-02 10:34:00

  在四川省营山县照珠河,有这样一个渔业专业合作社,周边县市的鱼商蜂拥而至,他们主动与合作社联系,给出最大利润空间,这些山区里的渔民在市场上拥有了绝对的“谈判”权。

  9月12日,记者来到这里,除了美景如画吸引眼球外,更吸引人的是让这条河流焕发生机、鼓起渔民“钱袋子”的营山通旺渔业专业合作社。

  单打独斗,“话语权”缺失

  照珠河是营山县渔民赖以生存的地方。2008年以前,以青山乡三湾村胡松全为代表的几户渔民零星地分布在照珠河沿岸。由于渔民单家独户闯市场没有竞争力,渔民们面临生存危机。

  “我们散户去卖鱼,明明是4块5一斤,贩子必然要砍成4块。”“进饲料也是各管各,质量不齐,价格不一。”“那些鱼贩子还短斤少两,说鱼拉回去死了好多,有时甚至砍掉近百斤,我们心里窝火。”说起以前的遭遇,渔民们难以平静。

  信息不畅、没有市场话语权……照珠河畔的渔民们出路在哪里?在浪里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胡松全意识到,渔民要增收致富,必须走集约化、产业化之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他山石,可攻玉。胡松全带领王玖霖、雷焕国等渔民到南充、巴中、重庆等地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2008年7月,在县农经局的支持下,照珠河上成立了有28户社员加盟的营山通旺渔业合作社,合作社以网箱入股等方式注册资金132万元,胡松全当选理事长。

  科技兴渔,产业做大做强

  胡松全说,创办合作社的目的之一,就是带领农户走科技兴渔之路。

  合作社通过通旺农牧集团邀请专家定期讲解养殖技术。每逢遇到养殖户的鱼群犯病,经验丰富的胡松全和雷焕国都会前去“把脉问诊”,随叫随到且无偿服务。3年来,合作社里没有一户因鱼病造成减产减收。

  为促进养殖户科学喂养,提高合作社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胡松全在合作社大力推行“五统一分”养殖模式,即统一苗种、统一饲料、统一渔药、统一管理、统一成鱼销售。

  为了防止一窝蜂卖鱼,合作社改年底集中上市为平时随机上市。为了监测预警,合作社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并在仪陇、绿水、安固、倒鱼滩设置安全观测网点,一旦上游出现洪水,合作社立刻做好准备工作,减少养殖损失。合作社还增加了养鱼种类,从当初的草鱼、鲤鱼发展到叉尾鮰、丁桂等9个品种。

  如此一来,鱼的品质和数量都得到大幅提升。“如何与市场‘叫板’?一是信誉好,二是质量硬。”胡松全说,这两块试金石屡试不爽,通江、南部、巴州、重庆、达州等周边县市的鱼商蜂拥而至,他们主动与合作社谈价格,“较之散户卖鱼,一般一公斤要高出4毛钱。”

  效益翻倍,渔民争相入社

  通天乡50多岁的杨仕福是位残疾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2008年通旺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没有养过鱼的老杨加入了合作社,连网箱都是合作社负责人帮忙架的。头一年,老杨便挣了3万块钱。

  杨先甫是照珠河上最早的渔民,他原本对合作社前景不看好。但合作社请来专家讲课,销鱼买饲料时他却总要来“凑热闹”。今年7月,老杨头再也按捺不住,加入了合作社。如今,通旺渔业专业合作社已经从当初的五六户养殖户,发展到现在的43户100多人。

  合作社副理事长王玖霖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照珠河所有渔民的年销售收入只有60多万元,2011年底,合作社生产商品鱼750吨,是合作社成立之前的15倍,平均每户的收益比单打独斗时提高30%左右。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熊莉 阮蓓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