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发现,虽然许多农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房屋,越来越多的乡村街道也得到了硬化,但相对于日益改善的居住条件,农村外部环境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难一系列问题,却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来自四川广元的大学生村官侯晓东曾向记者反映,村里的生活垃圾无人处理,在沿河、沿路的地方,白色垃圾污染特别严重,“村民的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有些河段还有丢弃的病死牲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还污染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威胁村民健康。由于没有合适的垃圾处理渠道,村里也没有办法。”
农村垃圾处理难,究竟难在哪里?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民还没有形成垃圾处理的卫生观念,觉得就近丢弃垃圾方便。”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大学生村官马礼杰认为。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采访中许多村民向记者表示:“农村哪有那么讲究,还有专门倒垃圾的地方呀,顺手就倒在村边、路边的大坑里。”
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活垃圾出现了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在过去,农村只是一些容易腐烂的菜叶瓜皮之类的生活垃圾,而现在已发展到塑料袋、塑料废弃物、废金属、腐败动植物等混合垃圾。“现在农村垃圾中不可降解的垃圾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塑料袋等废弃塑料制品,这些难分解的垃圾处理起来很困难,村民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马礼杰说。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除了上述客观因素之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难的关键原因在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资金。据了解,目前许多地方不仅没有农村垃圾处理的统一规划,也没有一个组织或者机构推动这项工作。而村级组织往往缺乏资金,即便有想法也使不上劲儿。甘肃省漳县武当乡李家河村大学生村官就表示,由于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所以垃圾大部分是集中堆放,“谈不上怎么处理,只能找个坡一层层地堆下去”。山西省晋城市大学生村官石剑成则表示,农村垃圾处理涉及购买垃圾桶、建设垃圾集中堆放区、雇请专人清理、集中转运处理等费用,需要大量的资金,许多农村的经济条件并不具备。
如何有效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记者了解到,湖南、浙江、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多个省市的一些地区,在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据湖南省益阳市大学生村官陈熹柳介绍,他所在地区推行“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垃圾主要采取“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输、县区统一处理”的办法,处理费用由县、乡两级按比例承担。重庆市北培区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主要推行城乡统筹,区市政部门具体负责。在全区建立标准化的垃圾中转站,向各个村庄、社区投放垃圾收集箱,并统一购置了多辆标准配置的垃圾运输车。同时,将负责农村、社区垃圾清理的工作岗位向当地下岗工人、低保户倾斜,乡镇街道则主要负责垃圾收集点的日常管理。为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关部门还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立了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农村收集上来的垃圾经过一定程序后就能焚烧发电,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同时还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送垃圾桶下乡、收垃圾进城’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垃圾处理难题,有助于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深受村民欢迎。”当地大学生村官利岳告诉记者。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邓大才教授则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农村原有的传统垃圾堆肥等处理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和城市一样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农村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应当是发展导向。“农村垃圾处理的最终落脚点在农民身上,希望政府和社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动力和支持!”